长治市历史沿革

长治市古有上党之称。商、周为黎国地。战国时期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秦并吞六国后,属上党郡,隋置上党县。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潞州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

1949年设长治专区,专署驻长治,辖长治、长子、屯留、沁源、沁县、武乡、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陵川、高平、晋城、阳城、沁水等16县及长治城关区。1950年,长治城关区改设长治工矿区。1951年,长治工矿区改设长治市,由省直辖;长治专区辖16县。1954年,长治、潞城2县合并,改为潞安县(驻长治市);长治专区辖15县。

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专署驻长治市,长治市划归晋东南专署领导;撤销屯留、长子2县,合并设立屯长县(后又撤销屯长县,并入长治市);撤销潞安县,并入长治市和黎城县;撤销平顺县,并入黎城、壶关2县;撤销陵川、高平2县,并入晋城县;撤销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撤销襄垣、沁县2县,合并设立襄沁县;后又撤销襄沁、沁源2县,合并设立沁县(驻旧沁县城);将武乡、榆社2县合并,称为武乡县。晋东南专区辖长治市及黎城、壶关(驻原平顺县城)、晋城、阳城、沁县、武乡(驻段村镇)等6县。

1960年,恢复屯长(驻鲍店镇)、平顺、陵川、沁水、沁源、襄垣6县。1961年,恢复高平、屯留、长子3县,撤销屯长县。1962年,恢复长治(驻长治市)、潞城(驻城关镇)2县。至此,晋东南专区辖长治市及长治(驻长治市)、潞城、襄垣、武乡、黎城、平顺、壶关、陵川、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长子、屯留、沁源、沁县等16县。

1970年,晋东南专区改称晋东南地区,地区驻长治市,仍辖1市、16县。1973年,长治县迁驻韩店。1975年,长治市改由省直辖,晋东南地区辖16县。198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晋城县,设立晋城市;将晋东南地区的长治、潞城二县划归长治市管辖,晋东南地区辖1市、13县。

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国函〔1985〕62号)批复同意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城区和郊区,将原晋东南地区的沁水、阳城、高平、陵川四县划归晋城市管辖;将原晋东南地区的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九县划归长治市管辖。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长治市常住总人口3138991人,其中,城区361508人,郊区287473人,长治县323236人,襄垣县248383人,屯留县248225人,平顺县160868人,黎城县155075人,壶关县282564人,长子县337354人,武乡县196097人,沁县169959人,沁源县154305人,潞城市21394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治市常住总人口3334565人,其中,城区483628人,郊区281213人,长治县340963人,襄垣县270216人,屯留县263844人,平顺县150955人,黎城县158541人,壶关县291609人,长子县353266人,武乡县182549人,沁县172205人,沁源县158702人,潞城市226874人。

2015年末,长治市常住人口342.04万人。共有14个街道、68个镇、64个乡(合计146个),140个居委会、3454个村委会(合计3594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