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历史沿革

清光绪《绥德府志》:米脂“金县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为县,因宋旧名。”另据《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旧有‘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西汉于县西北设独乐县,东汉废。北魏于今县东北置抚宁郡,西魏设开疆县,为抚宁郡治;于境西设抚宁县,属抚宁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唐初废开疆县【一说北周保定三年(563)设银州。隋代大业三年(607)撤银州,设雕阴郡。唐朝贞观(628)废雕阴郡,复置银洲,改设银州郡】。五代十国时属定难军。北宋至道(995-997年)后废抚宁县。后受西夏统治,在今县城所在地先建毕家砦,后改米脂砦。元丰四年(1081年)置宋军收复,始建米脂城。

金正大三年(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于米脂砦(即今址)设米脂县,属绥德州。元、明、清均属绥德州管辖。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改米脂县为天保县,隶属延安府,清复称米脂县。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省。后属第一督察区(榆林)。

1937年7月,米脂县划属陕甘宁边区,隶属绥德专区。1941年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1950年属绥德专区。1956年9月属榆林专区。1958年12月省葭县并入,1961年9月析出复设。1969年属榆林地区。1999年属榆林市。

1997年,杨家沟乡改为杨家沟镇,杜家沟乡改为杜家沟镇,沙家店乡改为沙家店镇,印斗乡改为印斗镇。调整后,米脂县辖7镇8乡:米脂镇、龙镇、印斗镇、沙家店镇、桃镇、杨家沟镇、杜家石沟镇、李家站乡、十里铺乡、城郊乡、桥河岔乡、高渠乡、郭家砭乡、郭兴庄乡、姬家岔乡。总面积1212平方千米,总人口20.6万人,县政府驻米脂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米脂县常住总人口200626人,其中:米脂镇28128人、桃镇镇10883人、龙镇镇16621人、杨家沟镇14222人、杜家石沟镇16793人、沙家店镇13950人、印斗镇11679人、城郊乡20199人、姬家岔乡9564人、桥河岔乡11377人、高渠乡9207人、李家站乡8327人、郭兴庄乡9027人、郭家砭乡5737人、十里铺乡14912人。

2001年,撤销城郊乡并入米脂镇并更名为银州镇,撤销郭家砭乡并入龙镇镇。调整后,米脂县辖7个镇、6个乡:银洲镇、桃镇镇、龙镇镇、杨家沟镇、杜家石沟镇、沙家店镇、印斗镇、姬家岔乡、桥河岔乡、高渠乡、李家站乡、十里铺乡、郭兴庄乡。

2003年,米脂县辖银州镇、杨家沟镇、桃镇、印斗镇、沙家店镇、龙镇、杜家石沟镇7个镇和十里铺乡、姬家岔乡、桥河岔乡、高渠乡、李家站乡、郭兴庄乡6个乡,共有396个行政村、6个社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米脂县常住总人口154953人,其中:银州镇61956人,桃镇6698人,龙镇11365人,杨家沟镇9259人,杜家石沟镇9966人,沙家店镇7727人,印斗镇8503人,姬家岔乡6196人,桥河岔乡8051人,高渠乡4939人,李家站乡3469人,十里铺乡11248人,郭兴庄乡5576人。

2011年,撤销姬家岔乡并入桃镇镇,撤销高渠乡并入银州镇,撤销李站乡并入沙家店镇,撤销郭兴庄乡设立郭兴庄镇。调整后,米脂县辖8个镇、2个乡:银洲镇、桃镇、龙镇、杨家沟镇、杜家石沟镇、沙家店镇、印斗镇、郭兴庄镇、桥河岔乡、十里铺乡。

2012年末,米脂县面积1168.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24330人,常住人口15.51万人。2013年末,米脂县辖8个镇、2个乡,共有5个社区、39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银州镇。

2015年,撤销银州镇,设立银州街道;撤销桥河岔乡,并入印斗镇;撤销十里铺乡,设立城郊镇,将原银州镇的芦山、刘家湾、姬桥、官庄、宋家沟、党家沟、孙家沟、杨家砭、蒋沟、孟岔、背东山、党家焉、小沟、镇子湾、井家山、五里沟、姬家峁社区划归城郊镇。调整后,米脂县辖1个街道、8个镇:银洲街道、桃镇、龙镇、杨家沟镇、杜家石沟镇、沙家店镇、印斗镇、郭兴庄镇、城郊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