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历史沿革

春秋为晋北征地。西汉为徵县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郃县地于今址置澄城县,因徵、澄同音,误徵为澄,故名,并兼置澄城郡;于西部今安里乡三门村置三门县。另据《同州府志》:澄泉水“在县西三里,县以此名”。北周建德初废三门县入澄城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澄城县地置长宁县,与澄城县同属同州;贞观八年(634年)废长宁入澄城;长庆四年(824年)澄城县隶奉先县(今蒲城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澄城县属河中府,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澄城县复属同州,历宋、金、元、明。

清属同州府。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省。1948年4月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同年12月属大荔分区。1950年属渭南专区。1956年属省。1958年并入蒲城县和大荔县。1961年分出复设,属渭南专区。1969年属渭南地区。1994年属渭南市。

 

1948年11月,全县设10区93乡。1949年将永丰乡划归蒲城县,全县调整为87乡312个行政村。1950年7月再次调整为6区52乡。1956年,全县重新划分为16乡1镇,辖22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县设6个公社;同年11月撤销县制,将醍醐公社并入大荔县,其余5个公社并入蒲城县;蒲城县在今澄城县境内设2个公社13个管区。

1961年恢复澄城县制,将蒲城县的王村划归澄城,将澄城县的寺庄、避难堡划归蒲城;全县设17个公社,232个生产大队,1223个生产队。1982年,全县设2镇17个公社,260个生产大队,1473个生产队。1984年,全县废除公社、大队、生产队制,实行乡(镇)、村建制。1990年,全县设城关、冯原、尧头、韦庄4镇和西社、寺前、安里、善化、庄头、刘家洼、城郊、赵庄、王庄、罗家洼、醍醐、雷家洼、业善、交道14乡,266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

1996年,澄城县面积1112平方千米,人口约36.5万人。辖6个镇、12个乡:城关镇、冯原镇、王庄镇、尧头镇、寺前镇、韦庄镇、西社乡、善化乡、刘家洼乡、安里乡、赵庄乡、罗家洼乡、庄头乡、城郊乡、交道乡、雷家洼乡、醍醐乡、业善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年,交道乡改为交道镇。1999年,赵庄乡改为赵庄镇。调整后,澄城县辖8个镇、10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澄城县常住总人口372150人,其中:城关镇35763人,冯原镇22124人,王庄镇24589人,尧头镇31559人,赵庄镇17297人,交道镇22422人,寺前镇18925人,韦庄镇19236人,西社乡7596人,善化乡14686人,刘家洼乡19626人,安里乡23749人,罗家洼乡19282人,庄头乡23015人,城郊乡23456人,雷家洼乡16402人,醍醐乡14047人,业善乡18366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澄城县辖8个镇、6个乡:城关镇、冯原镇、王庄镇、尧头镇、赵庄镇、交道镇、寺前镇、韦庄镇、雷家洼乡、善化乡、刘家洼乡、安里乡、罗家洼乡、庄头乡。(7个居委会、266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澄城县常住总人口386150人,其中:城关镇105817人,冯原镇28093人,王庄镇24030人,尧头镇20610人,赵庄镇15443人,交道镇18283人,寺前镇31553人,韦庄镇35479人,雷家洼乡16800人,善化乡10004人,刘家洼乡18524人,安里乡23406人,罗家洼乡16970人,庄头乡21138人。

2011年,撤销善化乡并入冯原镇,撤销刘家洼乡并入王庄镇,撤销罗家洼乡并入赵庄镇,撤销雷家洼乡并入庄头乡。调整后,澄城县辖8个镇、2个乡:城关镇、冯原镇、王庄镇、尧头镇、赵庄镇、交道镇、寺前镇、韦庄镇、安里乡、庄头乡。2012年末,澄城县面积1122.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04458人,常住人口38.85万人。

2013年7月,撤销安里乡、庄头乡,设立安里镇、庄头镇。2013年末,澄城县辖10个镇,共有14个社区、266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城关镇。

2015年,撤销城关镇,设立城关街道。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