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历史沿革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置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五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将汉中郡治迁移至汉中南郑县。建安二十年(215年)于西城(今市区西北汉江北岸)置西城郡,并于古汉阴城西24里汉江北岸之安阳县城置汉宁郡,东汉末废。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更名魏兴郡,辖七县,属荆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魏兴郡之安阳县更名安康县,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以安置巴山一带流民。

南北朝时政区设置屡有变迁,宋设有梁州及魏兴、安康二郡,齐增设晋昌郡。梁大同元年(535年)设有南梁州入魏兴、吉阳、洵阳三郡,兼有北梁州的安康、晋昌二郡和南洛州的南上洛郡,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增设东梁州;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废南梁、东梁二州,于西城置金州,安康(今石泉县境)置直州,洵阳(今旬阳县北)置洵州,并增设淯阳郡,改吉阳、晋昌二郡为吉安、魏昌二郡;北周废洵州,武成二年(560年)废丰利郡,改淯阳郡为长冈郡;三年废长冈郡。天和三年(568年)废魏昌郡置忠诚郡;四年改西城县为吉安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魏兴、吉安、安康、洵阳、忠诚五郡。大业三年(607年)废金、直二州,复置西城郡;并改吉安县为金川县。义宁二年(618年)复改西城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复置金州。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撤州置安康郡。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汉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复置金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属京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京西南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属利州路。绍兴十四年(1144年)属利州东路。元属兴元路。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二十三年直隶陕西布政使司。清顺治四年(1647年)州府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废州设兴安府;并设安康县为府治。1913年废府设道,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1933年废道而各县直隶于省。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设安康分区,属陕南行署区。1949年12月设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陕西省。1950年7月改安康专区。1969年改安康地区。1996年,安康地区面积23391平方千米,人口290.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4万人。地区行署驻安康市。辖安康市和紫阳、岚皋、旬阳、镇坪、平利、石泉、宁陕、白河、汉阴9县。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1)同意撤销安康地区和县级安康市,设立地级安康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汉滨区。(2)安康市设立汉滨区,以原县级安康市的行政区域为汉滨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五星街。(3)安康市辖原安康地区的紫阳县、岚皋县、旬阳县、镇坪县、平利县、石泉县、宁陕县、白河县、汉阴县和新设立的汉滨区。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安康市常住总人口2613914人,其中:汉滨区843426人、汉阴县240359人、石泉县159503人、宁陕县75778人、紫阳县285018人、岚皋县148311人、平利县201392人、镇坪县53719人、旬阳县426173人、白河县180235人。

2004年末,全市总面积23529平方千米。总人口294.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辖汉滨区、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和白河共一区九县,其中8个为国家贫困县,2个为省级贫困县。全市共有3个街道、109个镇、88个乡,2559个村委会、61个社区居委会、40个居委会,18955个村民小组、800个居民小组。全市人口分布为:汉滨区952084人,汉阴县287764人,石泉县182294人,宁陕县74953人,紫阳县334084人,岚皋县169846人,平利县228607人,镇坪县57709人,旬阳县447197人,白河县20638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安康市常住总人口2629906人,其中:汉滨区870126人,汉阴县246147人,石泉县171097人,宁陕县70435人,紫阳县283947人,岚皋县154157人,平利县192959人,镇坪县50966人,旬阳县426677人,白河县163395人。

2012年末,安康市总面积23534.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060363人,常住人口263.36万人。2013年末,安康市共有4个街道、157个镇,180个社区、2247个行政村,市政府驻汉滨区。

2015年镇村综合改革后,全市共有辖4个街道、136个镇;撤并752个村,保留1517个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