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历史沿革

《史记》崔浩注:“蒙恬树榆为塞也”,即榆溪塞。《史记·项羽本纪》称榆中。《水经注》:“诸次水东经榆林塞,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明、清设卫、县时取榆林为名。

战国魏于今市东南无定河北岸鱼河堡附近置肤施县,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于县置上郡。西汉于市区北设龟兹县,以处龟兹降人得名,属上郡。于市区东北设鸿门县,因有鸿门亭,故名,属西河郡。东汉废鸿门县,永和五年(140年)上郡和肤施、龟兹二年弃废。北魏与境内设革融县,属化政郡。北周初废革融县,保定二年(562年)在东部建安堡南置开光县并兼为开光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开光郡,大业九年(613年)在西部升德静镇为德静县。西夏废县,金末后为米脂县地。

明永乐初置榆林寨;成化七年(1471年)于今址设榆林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撤销榆林卫,省入绥德;九年以双山、常乐、保宁、归德、鱼河王堡地设榆林县,兼为榆林府治。1913年废府兼为陕北道治。1914年为榆林道治。1920年移道治于肤施县(今延安市)。1928年废道直属省。1946年于镇川堡设陕甘宁边区镇川县,1949年改称榆林县并移治鱼河堡,同年于今市区设榆林市,属榆林分区。1950年省榆林市入榆林县并移治今市区,属榆林专区。1958年省横山县部分地并入。1961年原区域划出复设横山县。1969年属榆林地区。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1号):(1)撤销榆林地区和县级榆林市,设立地级榆林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榆阳区。(2)榆林市设立榆阳区,以原县级榆林市的行政区域为榆阳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北大街。(3)榆林市辖原榆林地区的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吴堡县、米脂县、绥德县、清涧县、子洲县、佳县和新设立的榆阳区。2000年7月1日,正式设立地级榆林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榆林市常住总人口3138040人,其中:榆阳区451337人,神木县360774人,府谷县224957人,横山县294674人,靖边县272836人,定边县285416人,绥德县310880人,米脂县200626人,佳县238496人,吴堡县72781人,清涧县176644人,子洲县248619人。

2003年,全市辖榆阳1个区和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11个县,共有111个镇、111个乡、7个街道,5643个行政村、133个社区。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49.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38万人,农业人口292.58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榆林市常住总人口3351436人,其中:榆阳区637617人,神木县455493人,府谷县260585人,横山县288053人,靖边县355939人,定边县319370人,绥德县296088人,米脂县154953人,佳县204666人,吴堡县75748人,清涧县128938人,子洲县173986人。

2012年末,榆林市总面积42921.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745535人,常住人口335.69万人。2013年末,榆林市共有7个街道、138个镇、38个乡,121个社区、5415个行政村,市政府驻榆阳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15]209号)批复同意撤销横山县,设立榆林市横山区,以原横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横山区的行政区域,横山区人民政府驻横山街道北大街9号。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