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历史沿革

以故国名县。据《说文解字》:“郯,东海县,帝少吴之后所封。从邑炎声。”应劭曰:“音谈”。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为郯国地,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唐贞观六年撤县入下邳,元和年间置郯城县,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末复置郯城县,明清之后县域有变,县名未易。

1994年11月10日,撤销杨集乡、黄山乡,设立杨集镇、黄山镇。1995年12月18日,撤销高峰头、庙山乡,设立高峰头镇、庙山镇。1996年初,郯城县面积1282平方千米,人口88.3万。辖9个镇、13个乡:郯城镇、马头镇、李庄镇、杨集镇、庙山镇、重坊镇、高峰头镇、黄山镇、褚墩镇、十里乡、大尚庄乡、归昌乡、归义乡、司家乡、花园乡、沙墩乡、红花乡、胜利乡、泉源乡、高册乡、港上乡、新村乡。县政府驻郯城镇。

1996年7月3日,撤销港上乡、沙墩乡,设立港上镇、沙墩镇(鲁政函民字[1996]32号)。1997年6月4日,司家乡更名为清泉乡(鲁政函民字[1997]25号)。至此,郯城县辖11个镇、11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972268人,其中:郯城镇109789人,马头镇47076人,重坊镇53543人,李庄镇49664人,措墩镇55078人,杨集镇49373人,黄山镇46965人,港上镇39835人,高峰头镇47396人,庙山镇43933人,沙墩镇46964人,胜利乡45645人,新村乡35176人,花园乡48083人,高册乡31709人,归昌乡36798人,红花乡36963人,大尚庄乡24627人,十里乡40131人,归义乡36131人,清泉乡9685人,泉源乡37704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销十里乡、归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郯城镇;撤销大尚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红花乡;撤销清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泉源乡;撤销高册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马头镇(鲁政函民字[2000]95号)。即郯城县由11个镇、11个乡调整为11个镇、6个乡:郯城镇(归义乡、十里乡)、马头镇(高册乡)、重坊镇、李庄镇、禇墩镇、杨集镇、高峰头镇、庙山镇、黄山镇、港上镇、沙墩镇、胜利乡、新村乡、花园乡、红花乡(大尚庄乡)、泉源乡(清泉乡)、归昌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2002年末,郯城县辖11个镇、6个乡:郯城镇、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禇墩镇、杨集镇、黄山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庙山镇、沙墩镇、胜利乡、新村乡、花园乡、归昌乡、红花乡、泉源乡。

2010年,撤销郯城镇,设立郯城街道;撤销红花乡,设立红花镇;撤销胜利乡,设立胜利镇。10月13日,胜利乡正式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总面积1306.58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12个镇、4个乡:郯城街道、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禇墩镇、杨集镇、黄山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庙山镇、沙墩镇、红花镇、胜利镇、新村乡、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县政府驻郯城街道。

2011年,将郯城县黄山镇、褚墩镇整建制划归罗庄区管辖;11月,撤销沙墩镇,并入李庄镇;撤销新村乡,并入重坊镇(设立新村银杏管理区)。调整后,郯城县总面积1189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9个镇、3个乡:郯城街道、马头镇、重坊镇、李庄镇、杨集镇、港上镇、高峰头镇、庙山镇、红花镇、胜利镇、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