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历史沿革

“喜德”为彝语“些夺”的译音,“些”意为铠甲,“夺”意为产地。以古时曾产铠甲而得名。

明朝实行卫所制度,今县境北部属宁番卫冕山桥后守御千户所,南部地区属建昌卫礼州后守御千户所;彝族地区属岭姓土司管辖。成化二年(1466年),宁番卫之三关、二营、七堡建成屯军,冕山营迁驻桐槽隘(今冕山镇境)。天启六年(1621年),乾县(甘相营)开始形成临时屯兵之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冕山营后,冕宁在冕山置抚番县,后改称冕山分县,县署设在冕山。彝族地区仍袭元、明旧制。至清朝末年,土司制度己名存实亡

民国19年(1930年),改行新县制,县丞撤销。1938年,将西昌以东昭觉县一部和冕宁、越西两县交汇区,以米市、尔补地中心地带,设置宁东设治局(县级),局署设在米市(今米市镇)。1941年设立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区署先设乌龟塘,翌年迁往热水(今红莫镇桃源)。

1950年5月12日,冕宁县第四区(靖远区)在甘相营成立。1951年1月16日,将原宁东设治局西南部和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合并建立凉山第一个彝族区域自治政府一一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下辖北山、李子、红毛、桃源(热水)、米市、保米圣、瓦果、莫色依达等8个乡,隶属西昌县。

1952年8月,成立喜德建县工作团,驻甘相营(今县城),筹建喜德县。报经政务院批准,划西昌县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县第四区(靖远区)合并设立喜德县。1953年2月24日成立。

1953年,全县辖向荣、红妈、保各、尼波、米市5个区,光明、冕山、拉克、博洛、深沟、则莫、贺波洛、三合、桃源、鲁基、中心、北山、红毛、李子、西河、保各、尔补地、新建、巴久、尼波、木支、拉普、尼地、依洛、洛果、莫色依达、米市、额尼洛沽28个乡。

1958年,将部分区乡撤并建立公社,调整后,全县设光明、尼波两个直属公社和红妈、米市、保各3个区,桃源、李子、北山、东河、西河、鲁基、和平、解放、瓦果、额尼洛沽、尼地、米市、保各、尔补地、巴久等15个乡。

1984年,撤销光明乡设立光明镇,全县共辖向荣、红莫、两河口、米市、尼波5个区和光明镇,以及31个乡。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5个区:原向荣区的冕山乡、深沟乡合并设立冕山镇,则莫乡并入光明镇,则约乡并入拉克乡,依兹觉乡并入贺波洛乡;原红莫区的红毛乡、桃源乡、鲁基乡合并设立红莫镇,北山乡并入东河乡,西河乡并入李子乡;原两河口区的沙马拉达乡、波振乡、两河口乡合并设立两河口镇,博洛拉达乡并入且拖乡,洛莫乡并入巳久乡;原尼波区的尼波乡、木支拉达乡、乐武乡合并设立尼波镇;原米市区的瓦哈乡、依洛乡、米市乡合并设立米市镇,洛哈乡、阿洛乡、热柯依达乡、额尼乡合并设立洛哈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6个乡。

1994年9月,恢复北山、西河、鲁基、沙马拉达、依洛、热柯依达、乐武7个乡。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3个乡:光明镇、冕山镇、洛哈镇、两河口镇、米市镇、红莫镇、尼波镇、巴久乡、北山乡、东河乡、乐武乡、且拖乡、西河乡、拉克乡、李子乡、沙马拉达乡、依洛乡、贺波洛乡、热柯依达乡、鲁基乡。县政府驻光明镇。

1999年12月,恢复则约、博洛拉达、额尼、洛莫4个乡。

2004年,喜德县辖光明、冕山、尼波、红莫、洛哈、米市、两河口7个镇和贺波洛、拉克、且拖、巴久、李子、东河、乐武、沙马拉达、热柯依达、依洛、鲁基、北山、西河、则约、博洛拉达、额尼、洛莫17个乡,共有170个行政村、3个社区。

2019年1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凉山州调整西昌市等6县(市)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18号):撤销喜德县东河乡。将原喜德县东河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昌市川兴镇管辖。

2019年末,全县辖7个镇、16个乡(合计2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光明镇、冕山镇、红莫镇、两河口镇、米市镇、洛哈镇、尼波镇、拉克乡、则约乡、贺波洛乡、鲁基乡、李子乡、北山乡、西河乡、且拖乡、博洛拉达乡、沙马拉达乡、巴久乡、洛莫乡、依洛乡、热柯依达乡、额尼乡、乐武乡。共有3个居委会、166个村委会。县政府驻光明镇中心街64号。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