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历史沿革

汉代为匈奴左地,唐代属饶乐都督府,近代属中京,元、明代为蒙古属地。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建城,清政府在此设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乌兰哈达”系蒙古语,意为赤色山峰,以城东北一座褐红色花岗岩山峰命名。后设通判厅(隶属承德府),1778年改为赤峰县,1903年改为赤峰直隶州。

1940年改为翁牛特右旗,1945年分设赤峰市、赤峰县。以后市、县时分时合,1962年复分设赤峰市、赤峰县。1969年至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公署,设立地级赤峰市,原县级赤峰市改建置红山区。

1996年?,红山区面积169.6平方千米,人口约25.9万人,其中蒙古族3.3万人,占12.7%。辖7街道2镇1乡:站前街道、西屯街道、三中街街道、永巨街道、东城街道、铁南街道、南新街街道、桥北镇、红庙子镇、城郊乡。区政府驻城区中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红山区总人口318512人,其中:西屯街道21075人,三中街街道15715人,永巨街道23484人,东城街道28689人,南新街街道29732人,站前街道39263人,铁南街道23190人,长青街道30333人,哈达街道26062人,红庙子镇16216人,桥北镇15278人,城郊乡49475人。

2000年末,全区辖9个街道、2个镇、1个乡,总人口101234户295836人,比上年增长2287户35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863人,比上年增加2648人。2001年末,全区总人口3003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9633人。2002年,全区总人口30.5万人,辖9个街道、2个镇、1个乡,18个行政村、98个居委会。

2005年,根据《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同意赤峰市区划调整的批复》,将赤峰市松山区文钟镇划归赤峰市红山区管辖。2006年,红山区将4个乡镇调整为2个镇:撤销城郊乡,并入文钟镇;撤销桥北镇,并入红庙子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红山区辖文钟镇、红庙子镇和西屯、三中、永巨、站前、铁南、长青、东城、哈达、南新9个街道。文钟镇总面积390.7平方千米,总人口88800人,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文钟镇政府所在地文钟;红庙子镇总面积94平方千米,总人口34900人,辖7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设在原红庙子镇政府所在地红庙子。

2006年末,全区总人口3429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1177人。

2009年末,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35.34万人。辖11个街道、2个镇,27个行政村、67个社区。(《乡镇简册》为9个街道、2个镇)

全区现辖11个街道、2个镇:西屯街道、三中街街道、永巨街道、东城街道、南新街街道、站前街道、铁南街道、长青街道、哈达街道、西城街道、桥北街道、红庙子镇、文钟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