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历史沿革

“赤峰”是因城区的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百柳的意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

1953年4月,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改称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受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领导。1954年5月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昭乌达盟公署改称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政府设在巴林左翼旗林东镇。1954年12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将赤峰县、乌丹县、宁城县、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敖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1958年设赤峰市。1958年9月末,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共建立人民公社257个,年底并为168个。

1962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赤峰县建制,从原赤峰市划给赤峰县19个公社,并将翁牛特旗的官地、岗子、大碾子3个公社划归赤峰县,全县共22个人民公社;赤峰市所属乌敦套海划归翁牛特旗。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喀喇沁旗山前公社和马蹄营子公社的公格营子、西六家、四家、喇嘛地、岭上五个大队,楼子店公社的三道营子、四道营子、乔家窝铺三个大队,甸子公社的望甘池、昌盛远两个大队与原赤峰县的行政区域合并,重新划分,撤销原赤峰市(县级)改设红山区、撤销赤峰县改设郊区,新设置元宝山区,共三个市辖区。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苏木基层政权,实行政社分开。全市重建乡181个,苏木45个、镇46个、街道办事处12个。

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赤峰市郊区更名为松山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赤峰市总人口4435737人。其中:红山区318512人、元宝山区297035人、松山区538176人、阿鲁科尔沁旗297090人、巴林左旗332550人、巴林右旗174275人、林西县235947人、克什克腾旗242957人、翁牛特旗464211人、喀喇沁旗362458人、宁城县591684人、敖汉旗580842人。

2000年,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51.80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83.90万人。(《内蒙古年鉴》数据)

2005年,根据《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同意赤峰市区划调整的批复》,将喀喇沁旗马蹄营子乡划归赤峰市元宝山区管辖,赤峰市松山区文钟镇划归赤峰市红山区管辖。从2005年10月31日起,马蹄营子乡由元宝山区接管,文钟镇由红山区接管,整个交接工作于2005年11月30日前结束。

2006年9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关于赤峰市苏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内民政批[2006]106号):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翁牛特旗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厅发[2005]50号)、《关于印发<赤峰市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厅发[2005]72号)和《关于印发<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敖汉旗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厅发[2006]12号)精神,同意你市(本站注:赤峰市)将12个旗县区现有的236个苏木乡镇(32个苏木、114个乡、90个镇)调整为116个苏木乡镇(14个苏木,22个乡,80个镇)。

2006年,全市总面积90021平方千米;总人口439.3万人,其中汉族343.93万人,蒙古族85.1万人;常住人口438.53万人,比上年减少0.77万人。2009年末,全市总面积9002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2.8万人,比上年减少2.3万人。(《内蒙古年鉴》数据)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