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区历史沿革

海拉尔,原称“海兰儿”,以海拉尔(海兰儿)河得名。海拉尔,蒙古语和鄂温克语,意为“野韭菜”。一说为“流下的水”。海拉尔地区秦以前为东胡之地,后为匈奴驻地,后汉为鲜卑所居。唐时为室韦地,辽为上京道辖。元属岭北行省和林路辖,明为奴尔干都司斡难河卫所辖。

清初,属黑龙江将军辖区,为乌拉特蒙古部落的游牧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3796名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壮丁和家属,编为索伦左、右两翼八旗五十佐,驻牧呼仑贝尔。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今正阳街一带建城,因其地居呼伦湖和贝尔湖附近,取名“呼伦贝尔城”,后简称“呼伦城”。先后为呼伦贝尔总管、呼伦贝尔副都统和呼伦兵备道、呼伦直隶厅驻地。清末,民间以城在海拉尔河附近,故称之为海拉尔城。1902年后铁路两侧归东省铁路管辖。

1912年1月,额鲁特总管胜福与沙俄勾结发动叛乱,攻占呼伦城,宣布“独立”,成立所谓“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15年11月,中俄签订条约规定为“特别区域”,直接受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节制,并受黑龙江省长官监督。1920年2月,取消“特别区域”,设置善后监督办公署和呼伦县,为督办公署和县署驻地。1923年4月,将海拉尔铁路交涉分局改为海拉尔市政分局,隶属东省特别区管辖。1925年设置呼伦道,为道署驻地。1927年,设置海拉尔乡,在呼伦城成立乡政公所。1929年2月,废止道制,设置呼伦市政筹备处。

东北沦陷后,1933年1月,伪满取消呼伦县,改设海拉尔办事处,行使铁路附属地外一切行政管辖权,并成为兴安北分省省会。1935年3月,中东铁路由日本人接收。1936年1月,改设海拉尔市政管理处,将海拉尔市政公所辖新市街(原铁路附属地)和海拉尔办事处(呼仑贝尔城)所辖一切权利合并,统一归海拉尔市政管理处,从此“海拉尔”一名取代了古老的名称“呼仑贝尔城”及其他所有称呼。1940年5月,设置海拉尔市,建立市公署,隶属兴安北分省管辖。1943年10月,改隶兴安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临时市政府。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进驻海拉尔,8月建立海拉尔市政府。隶属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949年4月,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纳盟。1953年5月,改由内蒙古自治区直辖。1954年5月,改隶呼伦贝尔盟,并为盟公署驻地。1955年8月,市政府改为市人民委员会。1968年1月建立了海拉尔市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与呼伦贝尔盟一起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仍隶呼伦贝尔盟。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仍隶呼伦贝尔盟。1980年8月,成立海拉尔市人民政府。1990年,全市总面积1440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8平方千米;总人口20.9万人,汉族占绝大多数。

1996年?,海拉尔市面积1440平方千米,人口23.3万人。辖6个街道、1个镇、3个乡:正阳街道、向华街道、健康街道、靠山街道、呼伦街道、胜利街道、谢尔塔拉镇、建设乡、奋斗乡、哈克乡。市政府驻正阳街道。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驻地。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海拉尔市总人口262184人,其中:正阳街道22174人,向华街道20912人,靠山街道38313人,健康街道38546人,胜利街道39824人,呼伦街道32413人,谢尔塔拉镇7157人,奋斗镇27512人,建设镇27477人,哈克镇7856人。

2000年末,海拉尔市总面积1440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8平方千米。总人口240729人。辖6个街道、4个镇。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原县级海拉尔市改设海拉尔区。2003年,海拉尔区辖正阳、向华、靠山、呼仑、胜利、健康6个街道和建设镇、奋斗镇、哈克镇。

2006年,撤销建设镇、奋斗镇,将建设镇的5个村(红星、金星、光明、合作、互助)和奋斗镇的6个村(友联、友好、富强、和平、奋斗、胜利)并入哈克镇;将原奋斗镇的38平方千米、建设镇的157平方千米的辖区面积合并,设立奋斗街道。2006年末,户籍人口78840户2597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7217人。

2009年末,全区总面积1440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8平方千米。总人口81600户2691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040人,农业人口16112人。辖哈克镇1个镇和7个街道。

2011年,撤销奋斗街道,设立奋斗镇。调整后,全区辖6个街道、2个镇:正阳街道、健康街道、靠山街道、胜利街道、呼伦街道、建设街道、哈克镇、奋斗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