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县历史沿革

黑山明代名镇远堡,清初又叫小河山,小黑山。县城东北隅有小黑山,古上帝庙建于其颠。该山虽不甚高,但登临其上,远望群山,近瞻县街,如在足下。黑山之名系依此山而得。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地。秦统一中国后,黑山境仍属于辽东郡。西汉时属幽州刺支部辽东郡。东汉属辽东属国,三国时属幽州昌黎郡(今义县)。西晋时属平州(今辽阳)昌黎郡(今义县)。东晋十六国前燕、前秦、后燕仍属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时为营州地。隋属燕郡(今义县)。唐属安东都护府。辽属东京道显州奉先军。

金属北京路广宁府,大定二十九年(1189)置望平县。元属广宁府路,境内设望平县。明属广宁卫。满清入关后,本境分属广宁县及新民县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在广宁、新民分治,置官设县,名为镇安县(并于小三家子设镇安分县),属新民厅。1914年1月,因与陕西镇安县同名,改为黑山县,隶属于奉天省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1932年属奉天省。1935年属锦州省。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属辽宁省。

1996年,黑山县面积2436平方千米,人口约64.3万人,其中满族人口约12万人。辖16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黑山镇、八道壕镇、小东镇、大虎山镇、无梁殿镇、白厂门镇、半拉门镇、四家子镇、芳山镇、励家镇、胡家镇、姜屯镇、绕阳河镇、常兴镇、新立屯镇、新兴镇、二道乡、大兴乡、六合乡、太和乡、司屯满族乡、四间房乡、李屯乡、罗屯乡、英城子乡、段家乡、胜利乡、镇安满族乡、薛屯乡。县政府驻黑山镇。

1997年,撤销司屯满族乡、太和乡,设立羊肠河镇、太和镇(辽政[1997]30号)。调整后,黑山县辖18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黑山镇、芳山镇、白厂门镇、常兴镇、姜屯镇、励家镇、绕阳河镇、半拉门镇、无梁殿镇、胡家镇、新立屯镇、八道壕镇、大虎山镇、四家子镇、新兴镇、小东镇、太和镇、羊肠河镇、镇安满族乡、英城子乡、六合乡、罗屯乡、李屯乡、胜利乡、段家乡、大兴乡、二道乡、薛屯乡、四间房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山县常住总人口617664人,其中:黑山镇74444人,芳山镇22015人,白厂门满族镇16605人,常兴镇14215人,姜屯镇22215人,励家镇27142人,绕阳河镇19243人,半拉门镇19368人,无梁殿满族镇23213人,胡家镇22700人,新立屯镇31076人,八道壕镇43850人,大虎山镇46194人,四家子镇20579人,新兴镇15637人,小东镇29694人,太和镇14444人,羊肠河满族镇15031人,镇安满族乡19558人,英城子乡10975人,六合乡10046人,罗屯乡9364人,李屯乡10645人,胜利乡11688人,段家乡25912人,大兴乡10015人,二道乡10187人,薛屯乡10687人,四间房乡10922人。

2002年1月31日,辽宁省政府(辽政[2002]34号)批准:撤销镇安满族乡、羊肠河镇,合并设立镇安满族乡;撤销胜利乡、太和镇,合并设立太和镇;撤销二道乡、绕阳河镇,合并设立绕阳河镇;撤销六合乡、英城子乡,合并设立英城子乡;撤销四间房乡、常兴镇,合并设立常兴镇;撤销李屯乡、芳山镇,合并设立芳山镇;撤销罗屯乡、薛屯乡,合并设立薛屯乡;撤销白厂门满族镇、无梁殿满族镇,分别设立白厂门镇、无梁殿镇,继续享受民族乡待遇。(同年3月正式实施)

2002年6月,黑山县辖17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51个社区、417个行政村,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约63.40万人,县政府驻黑山镇中大中路189号。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黑山县常住总人口615085人,其中:黑山镇102888人,芳山镇29524人,白厂门镇16004人,常兴镇22099人,姜屯镇21037人,励家镇23982人,绕阳河镇24815人,半拉门镇18876人,无梁殿镇23501人,胡家镇22829人,新立屯镇28859人,八道壕镇40761人,大虎山镇43591人,四家子镇20205人,新兴镇14742人,太和镇24077人,英城子乡20037人,镇安乡34274人,段家乡24320人,大兴乡9734人,薛屯乡18082人,辽宁省锦州市小东种畜场30848人。

2013年8月9日,省政府(辽政[2013]159号)批复同意:撤销镇安满族乡,设立镇安镇;撤销黑山镇、大虎山镇,设立黑山街道、大虎山街道。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