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沿革

  海城名称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没有关资料记载,相传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一说,“海城”县名源于“海州”。公元925年,辽灭渤海国,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928年辽太宗诏徒东丹国民于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随之西迁。人移,地名也随之而移。这就是临溟、海州的由来。清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
  海城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队(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三国时期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队(隧)、安市三县皆废。东晋十六国后燕光始四年(404年),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在境内置临溟县,为海州南海军的治所,境内有仙乡县(渤海国永丰县)、析木县,为铜州治(渤海国的花山县),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元灭金之后,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明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1653年隶属辽阳府管辖。辽阳撤府,海城属奉天府。
  1911年辛亥革命后属奉天府辽沈道。1929年改由辽宁省管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海城县属奉天省。1945年11月2日成立了海城县人民政府。1946年春,国民党占领。1947年9月海城重新解放。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海城县属辽东省管辖。1954年辽东、辽西合并建立辽宁省,海城县归辽阳专署领导。1959年归鞍山市。1965年归辽南专署。1967年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由营口市辖。1973年划为鞍山市辖县。1985年1月17日,国务院(国函[1985]10号)批准撤销海城县,设立海城市(县级市)。

  1992年7月,设立海城经济开发区(不是正式行政区),同时海城市各街道改设为管理区(简称“区”)。同年,鞍山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鞍山腾鳌经济开发区。
  1997年,海城市面积2734平方千米,人口106万人。辖4个街道、27个镇:兴海街道、海洲街道、响堂街道、验军街道、八里镇、大屯镇、马风镇、王石镇、中小镇、什司县镇、牛庄镇、毛祁镇、东四镇、东四方台镇、甘泉镇、西四镇、西柳镇、岔沟镇、孤山满族镇、析木镇、英落镇、南台镇、耿庄镇、高坨镇、接文镇、望台镇、温香镇、感王镇、腾鳌镇、、新台子镇、牌楼镇。市政府驻兴海街道。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海城市总人口1181130人,其中:兴海街道99456人,海州街道140469人,响堂街道37070人,验军街道25770人,孤山满族镇22263人,岔沟镇24667人,接文镇22323人,析木镇29492人,马风镇33987人,什司县镇13209人,牌楼镇39860人,八里镇37883人,毛祁镇22832人,英落镇40643人,感王镇44631人,西柳镇77577人,中小镇23733人,王石镇26960人,南台镇58953人,甘泉镇24172人,大屯镇28533人,腾鳌镇54133人,新台子镇18271人,东四方台镇16573人,耿庄镇40760人,东四镇25326人,牛庄镇36889人,西四镇30190人,望台镇24549人,温香镇40136人,高坨镇19820人。
  2002年3月4日辽政[2002]61号文件批复:撤销腾鳌镇、新台子镇、东四方台镇,合并设立腾鳌镇;撤销王石镇、什司县镇,合并设立王石镇;撤销东四镇、验军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东四街道办事处;撤销孤山满族镇,设立孤山镇。调整后,全市辖4个街道、23个镇。
  2003年7月,海城市人民政府迁驻海城经济开发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