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县历史沿革

“岫”指有穴的山,岫岩县位于黄海之滨,因受海潮冲击岩石形成许多洞穴,因此而得名。一说,据金代转运文王寂所撰的《鸭江行部志》载:“发龙岩山前,数十里北望,大山连绵不绝,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里人谓之磨石山故也,予恶其名不佳,欲改之日竟秀岩”。到了明代时将“秀岩”改为“岫岩”。

自战国时期燕国开拓辽河流域至魏、晋,今岫岩境内均属辽东郡管辖。唐属安东都护府。辽代在境内曾设穆州会农县。辽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金时,在岫岩设大宁镇,属盖州。金明昌四年(1193年)升大宁镇为秀岩县,设防守尉镇守。元太宗六年(1234年)废县后,属盖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设岫岩堡抚民通判,属盖州卫。

明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岫岩城,并设立守城官。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岫岩厅。光绪二年(1876年)改岫若厅为岫岩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岫岩州为岫岩县。1947年6月,岫岩县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属辽东省管辖。1954年属辽宁省辖。1958年为丹东市辖县。1985年改为岫岩满族自治县。1992年1月划归鞍山市至今。【1985年1月17日,国务院(国函[1985]9号)批准:撤销岫岩县,设立岫岩满族自治县(时属丹东市管辖)。1992年1月23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9号)批准:将原由丹东市管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划归鞍山市管辖(1991年12月16日正式实施)。】

1996年,岫岩满族自治县面积4507平方千米,人口50万人。辖12个镇、12个乡:岫岩镇、三家子镇、石庙子镇、黄花甸镇、大营子镇、苏子沟镇、偏岭镇、哈达碑镇、新甸镇、兴隆镇、杨家堡镇、洋河镇、牧牛乡、韭菜沟乡、汤沟乡、大房身乡、朝阳乡、红旗营子乡、石灰窑乡、前营乡、龙潭乡、雅河乡、岭沟乡、哨子河乡。县政府驻岫岩镇。

1999年,辽宁省政府(辽政[1999]30号)批准:撤销龙潭乡、前营子多、石灰窑乡、汤沟乡,设立龙潭镇、前营子镇、石灰窑镇、汤沟镇。调整后,岫岩满族自治县辖16个镇、8个乡。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岫岩满族自治县总人口491918人,其中:岫岩镇82827人,三家子镇16811人,石庙子镇17089人,汤沟镇15302人,黄花甸镇23141人,大营子镇22817人,苏子沟镇13691人,偏岭镇26108人,暗达碑镇27753人,石灰窑镇21519人,前营子镇20822人,龙潭镇16187人,新甸镇20118人,兴隆镇31320人,杨家堡镇13308人,洋河镇17625人,牧牛乡15358人,韭菜沟乡11329人,大房身乡13036人,朝阳乡14870人,红旗营子乡14588人,雅河乡17108人,岭沟乡9460人,哨子河乡9731人。

2002年3月4日,辽宁省政府(辽政[2002]61号)批准:撤销兴隆镇、雅河乡、岫岩镇,合并设立岫岩镇。调整后,岫岩满族自治县辖15个镇、7个乡:岫岩镇、三家子镇、石庙子镇、黄花甸镇、大营子镇、苏子沟镇、偏岭镇、哈达碑镇、新甸镇、洋河镇、杨家堡镇、汤沟镇、石灰窑镇、前营子镇、龙潭镇、牧牛乡、韭菜沟乡、大房身乡、朝阳乡、红旗营子乡、岭沟乡、哨子河乡。共有48个社区、254个村委会。县政府驻岫岩镇。

2011年,撤销牧牛乡、韭菜沟乡、大房身乡、朝阳乡,设立牧牛镇、药山镇、大房身镇、朝阳镇。2012年8月8日,辽宁省政府批复同意岫岩满族自治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前营镇的仙人咀、胡家堡、西老爷庙3个行政村划入岫岩镇,并撤销岫岩镇,设立阜昌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全县辖1个街道、18个镇、3个乡:阜昌街道、三家子镇、石庙子镇、黄花甸镇、大营子镇、苏子沟镇、偏岭镇、哈达碑镇、新甸镇、洋河镇、杨家堡镇、汤沟镇、石灰窑镇、前营子镇、龙潭镇、牧牛镇、药山镇、大房身镇、朝阳镇、红旗营子乡、岭沟乡、哨子河乡。县政府驻阜昌街道。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