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县沿革

  宽甸之名源于宽甸子,始于渤海时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宜于耕种、狩猎而取其名。明时曾写作“宽佃”,后改为“宽奠”(堡)。取稳固内地与边疆联系,据膏腴,扼要害,边防永定之意。清光绪二年(1876年)设“宽甸”县,名称迄今未变。“甸”、“佃”、“奠”都是一字音转,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而命名。
  战国时期属燕国。秦属辽东郡。两汉、三国、西晋时期,在本境南端设西安平县,为西安平辖地。北燕以后(408年),辽东为高句丽割据。唐总章元年属安东都护府。渤海时期属西京鸭绿府桓州辖地。辽属东京道开州管辖。金为婆婆府辖境。元属辽阳路婆速府巡检司管辖。
  明成化三年(1467年)在宽甸境内修筑辽东东部边墙抵鸭绿江。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在这里设险山、宁东等堡。万历元年(1573年)设宽奠“六堡”,并“由抚顺至清河南北皆遵约束”。
  清光绪二年(1876年)设宽甸县,属凤凰厅。民国元年(1912年)仍为宽甸县,属奉天省。1945年“九·三”胜利后,建立宽甸县政府,安东第四公暑和第四军分区设在宽甸。1946年,宽甸县一度被国民党占领。1947年6月,恢复建立县政府,属安东省辖县。1949年属辽东省辖县。1954年属辽宁省管辖。1956年属辽宁省安东专区。1959年属安东市。1965年属丹东市。
  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宽甸县,设立宽甸满族自治县,仍属丹东市。

  1997年,宽甸满族自治县面积6193.7平方千米,人口44.8万,其中满族占总人口50%。辖宽甸、灌水、太平哨、永甸、长甸、毛甸子、青山沟、红石、硼海、牛毛坞10镇,下露河朝鲜族、石湖沟、青椅山、杨木川、虎山、古楼子、大西岔、振江、步达远、大川头、八河川、双山子12乡。县政府驻宽甸镇。
  1998年,辽宁省政府(辽政[1998]161号)批准:撤销杨木川乡、步达远乡、大川头乡、双山子乡、八河川乡、大西岔乡、虎山乡、青椅山乡、振江乡,设立杨木川镇、步达远镇、大川头镇、双山子镇、八河川镇、大西岔镇、虎山镇、青椅山镇、振江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09386人,其中:宽甸镇81969人、灌水镇29511人、长甸镇27208人、永甸镇24462人、太平哨镇17771人、下露河朝鲜族镇10145人、青椅山镇12260人、毛甸子镇14390人、杨木川镇12196人、虎山镇12013人、红石镇18898人、大西岔镇12796人、振江镇11102人、步达远镇15816人、硼海镇13885人、大川头镇10164人、牛毛坞镇15127人、青山沟镇10411人、八河川镇9423人、双山子镇12339人、石湖沟乡28733人、古楼子乡8767人。
  2002年2月4日,辽宁省政府(辽政[2002]35号)文件批准:撤销下露河朝鲜族镇,设立下露河朝鲜族乡。
  2002年,全县总人口44.85万人,面积6186.3平方千米。辖19镇、1个民族乡、2个乡,251个村委会、13个社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