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历史沿革

今宜春市境域,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在今宜春市境内有两座新城,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属豫章郡。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

三国孙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置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豫章、安成两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巴山郡,辖丰城一带。梁末,又设豫宁郡,辖奉新、靖安、铜鼓一带。是时,市域分属豫章、安成、巴山、豫宁四郡。

隋初废郡置州。开皇十一年(591年)置袁州(今袁州区及樟树市西部为袁州所辖,樟树市东部为吉州所辖,丰城市为抚州所辖,其余诸县及樟树市以北均为洪州所辖)。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治宜春县。大业初年改州为郡。洪州复为豫章郡,吉州复为庐陵郡,袁州改为宜春郡。唐武德五年(622年)置靖州(辖今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及樟树一部分),治高安县(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避讳而改名;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

武德七年,以米岭产米改靖州为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筠州。直到五代吴时,今宜春市境域基本上分属洪、袁、吉三州。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以萧滩(今临江镇)为县治。保大十年(952年)复置筠州。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洪州改为南昌府(北宋初复名洪州)。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

宋开宝八年(975年),万载县由筠州划入袁州。淳化三年(992年)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治所在今樟树市临江镇,划袁州新喻县入临江军,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洪州、筠州和临江军。绍兴十三年(1143年)改筠州为高安郡,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为筠州。隆兴元年(1163年)改洪州为隆兴府。宝庆元年(1225年)改筠州为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是时,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军和隆兴府。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隆兴府、临江军、瑞州为隆兴路、临江路、瑞州路,隶属江西行省。于袁州设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行省与泉州行省合并为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复为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是时,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龙兴四路,均隶属江西行省。

明代,宜春、万载属袁州府,清江属临江府,高安、上高、宜丰属瑞州府,丰城、奉新、靖安、铜鼓属南昌府(南昌、瑞州两府辖于南瑞道,袁州、临江两府辖于湖西道)。清初,沿明旧制。康熙后,瑞州、袁州、临江三府隶瑞袁临道(道尹驻高安)。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民国初年,载撤府一级行政机构,各县直属于省。1913年10月全省划为赣东、赣西、赣南、赣北四道。赣西道治所设于宜春县,辖赣西21县。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