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历史沿革

西周至东周属吴国。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秦属东海郡,汉初属吴国封地。今海安及周边数县当时称海阳。汉武帝时属临淮郡海陵县。东汉属徐州广陵郡海陵县。三国时先属魏,后属吴国,一度海陵县废,西晋复置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宁海县,属海陵郡。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分宁海县西境置海安县(因海水常浸淹农田,遂取名海安,为“永不扬波”之意),后并入宁海县。

唐初宁海县省入海陵县,属扬州淮南道;景龙二年(708年),分海陵县东境复置海安县,治今海安镇;开元十年(722年),海安县并入海陵县。五代十国时南唐升海陵为泰州,宋海陵县建置未变,海安、西溪(东台)为海陵县二大镇之一。北宋设泰州军,元代设泰州路总管府,下辖海陵县。明初海陵县省入泰州,属扬州府。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析泰州之东北境置东台县;今海安境域之东南部属通州如皋县;北部在东台县境,中部、西部仍在泰州境,上属扬州。

1917年改泰州为泰县。1940年,新四军东进,在海安镇建立泰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2月,海安镇以东建立泰东县,海安、曲塘、白米以北建泰北办事处。1943年1月建紫石县,县政府设在沙岗莫家庄。至1946年6月,县境与今海安县大略相同。此后县域与东台、泰县等互有变动。1948年3月,紫石县更名为海安县,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1949年1月20日,海安全境解放,县政府迁回海安镇;6月,属苏北行署泰州行政区。1950年划归苏北行署南通行政区,1953年改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83年隶属南通市。

1943年,紫石县总人口17万人。1948年3月,海安县总人口48.5万人。1949年2月后,姜北、白米、城东三区划归泰县,台南划归东台,河东地区的李堡、角斜、西场、噇口区以及河南地区的雅周、曲南、海南等地复归海安县。1949年6月全县下辖李堡、西场、噇口、海安、雅周、曲南、胡集、沙岗、仇湖11个区。1949年全县总人口约61万人。1950年全县有172个小乡,1952年调整为154个。1956年5月如东县景安区陈庄乡划给海安县;全县154个乡调整为73个乡,设7个区,3个县属镇。1956年全县总人口70多万人。

1957年10月撤销区建制,73个乡调整为36个乡。1958年10月撤乡建社,446个合作社合并为30个公社。1959年2月,曲塘公社划为胡集、双楼、青萍、花庄、李庄、曲塘6个公社,南莫划分为南莫、邓庄公社;4月,如东县旧场公社划归海安;同年,曲塘建镇,划出章郭公社。1961年,李堡公社划分为曹园、李堡公社,田庄划分为田庄、海南公社。1962年,旧场公社划分为旧场、渔业公社。1972年全县总人口88万多人。1975年10月,新海农场改为新海公社。

1983年撤社建乡,全县辖3个镇、40个乡。1986年,李堡乡并入李堡镇,角斜、西场、胡集、南莫、墩头撤乡建镇。1992年5月,大公、隆政、吉庆、双楼、雅周、仁桥撤乡建镇。至此,海安县总人口98万多人,辖14个镇、28个乡。1995年,沿口、仇湖撤乡并镇。1995年11月,海北、海南、田庄3乡并入海安镇,旧场乡并入老坝港乡,曹园乡并入李堡镇,双溪乡并入墩头镇,花庄乡并入曲塘镇,邓庄乡并入南莫镇。

1997年,海安县面积1108平方千米,人口99万多人。辖16镇18乡:海安镇、曲塘镇、南莫镇、胡集镇、李堡镇、双楼镇、隆政镇、吉庆镇、仁桥镇、角斜镇、墩头镇、大公镇、雅周镇、西场镇、沿口镇、仇湖镇、瓦甸乡、壮志乡、张垛乡、王垛乡、新生乡、营溪乡、章郭乡、白甸乡、韩洋乡、古贲乡、丁所乡、北凌乡、青萍乡、立发乡、老坝港乡、南屏乡、沙岗乡、李庄乡。县政府驻海安镇。

2000年1月,北凌乡并入大公镇,青萍乡并入胡集镇;4月,沿口乡并入角斜镇,丁所乡并入李堡镇,壮志乡并入西场镇。调整后,全县辖15个镇、14个乡:海安镇、曲塘镇、南莫镇、胡集镇、李堡镇、双楼镇、隆政镇、吉庆镇、仁桥镇、角斜镇、墩头镇、大公镇、雅周镇、西场镇、仇湖镇、瓦甸乡、张垛乡、王垛乡、新生乡、营溪乡、章郭乡、白甸乡、韩洋乡、古贲乡、立发乡、老坝港乡、南屏乡、沙岗乡、李庄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