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历史沿革

南通由沙洲成陆,南北朝时的梁代称壶豆洲。东晋安帝时期,今南通范围内置宁海、临江、蒲涛、如皋等县,后又增设海安县。到北周、隋时期这些县多被撤并。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五代吴国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及狼山镇。后周显德五年(958)置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今南通市),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州治驻静海。通州,按其位置来看,由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方通达,因以为名。

宋代通州属淮南东路,天圣元年(1023)改通州为崇州,又称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称静海郡。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州,属扬州路。崇明县曾短时间归属通州,后又划属苏州。明初,静海县废;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一个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废,通州无属县。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南通州),划如皋、泰兴二县归通州管辖。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立海门直隶厅,直属江苏省管辖。

1912年,民国政府废州厅设县,通州改称南通县,海门厅改称海门县。1928年,设启东县。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建立苏中根据地,今南通范围内曾为苏中四行政区辖地,民主政府建立县级政权。1941年初,设立如西县。1943年在海泰地区设紫石县。抗战胜利后,南通范围内曾为苏皖第九行政区及一行政区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为如皋县,改如皋为如东县。1948年改紫石县为海安县。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驻南通城。南通县驻金沙镇。

1949年4月21日,设南通专区,辖南通市及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崇明1市5县。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如皋、海安划归南通专区;同年5月12日,南通市改由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1951年,如东县政府由马塘迁驻掘港镇。1953年1月1日江苏建省后,南通市为省辖市。南通专区属江苏省领导,辖如皋、如东、海安、启东、崇明、南通、海门等7县,专署驻南通市。

1958年,原由省辖的南通市,划归南通专署领导,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南通专区辖1市6县。1962年,南通市改为省辖市。1970年,南通专区改称南通地区,专署驻南通市,辖海安、如皋、如东、启东、海门、南通6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地区的海安、如皋、如东、启东、海门、南通6县划归南通市领导,市区设城中、港闸合并为南通市城区,南通市共辖6县2区。

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市城区更名为崇川区,郊区更名为港闸区。1989年11月启东撤县设市,1991年如皋撤县设市,1993年南通撤县设市(通州市),1994年海门撤县设市,均为县级市。至此,南通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即崇川区、港闸区、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海安县、如东县。市政府驻崇川区。

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通州市的观音山镇、小海镇、竹行镇、通州市良种场划归南通市崇川区管辖;将通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南通农场(隶属省农垦集团公司)、东方红农场(隶属省军区)划入南通市崇川区行政区域。其中:小海镇、竹行镇、良种场、种畜场整建制划进市区并委托富民港办事处管辖,南通农场(省属)和东方红农场(省属)划入富民港办事处行政区划范围内。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总面积达381.6平方千米,总人口达75.98万人,分别比调整前增加144.82平方千米,12.75万人。

2006年底,常住总人口724.93万人,户籍总人口769.79万人。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63.7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7.52万人。

2009年,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区域为通州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金沙镇。至此,南通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即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海门市。市政府驻崇川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