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历史沿革

西汉置上殷台县,东汉废,辽置东那县。满族发祥地之一。清光绪三年(1877)置通化县,属奉天(盛京)兴京府(今新宾县)。1913年属奉天东边道。1932年属奉天省,1934年属安东省,1937年属通化省。1942年析通化街置市。1945年8月属安东省,1946年2月7日,属通化分省。1947年属辽东省。1948年11月属安东省通化专区,1949年9月属辽东省通化专区。1952年6月,撤销通化专区,所辖市、县归省直辖。1954年8月属吉林省通化专区。1959年撤销通化县,并入通化市。1962年恢复通化县(驻通化市)。1969年l0月24日县驻地迁至快大茂镇。1985年属通化市。

1945年9月,成立安东省通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建立通化市、通化县民主联合政府;通化县辖6个区,78个村。1947年5月22日,通化第二次解放,市、县合署办公,辖9个区、27个街,92个村,165个自然屯;其中通化县辖快大茂、大泉源、英额布、六道沟、二密、热水河子6个区,90个村。1948年1月从二密区划出7个村成立光华区;11月,市、县分署,热水河子区划归通化市,通化县政府迁至快大茂,辖6个区、86个村,各区、村有变动(大泉源、光华区各村未变)。

1949年9月,通化县政府迁至通化市内北山,辖6个区,106个村。1950年1月,各区名改用序数排列命名,并将市属热水河子区划归通化县;全县辖7个区,124个村。1951年10月,将四区的七道沟、七区的铁厂、一心、团结划归通化市,全县辖7个区、120个村;二区的佛爷庙更名为爱国。1953年7月,柳河县五区的大荒沟村划入通化县六区;全县辖121个村。1954年8月,市、县第二次合署办公;市内辖6个区,30个街;县辖7个区,4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22个村(七道沟村于10月又划归四区辖)。

1955年6月,各区取消用序数排列命名,改称地名;8月,市、县第三次分署;市属铁厂区划归县辖,辖六道沟区的七道沟村;二密区的马当村划归市辖;热水河子区改称四道江区;全县辖快大茂等8个区,121个村,2个街,建立108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各区改乡,下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月,撤销快大茂等4个区,保留六道沟、英额布、光华3个区,建立铁厂镇;全县辖3个区,1个镇、40个乡,110个高级社。

1957年10月,将金厂乡(4社,其中新建3社)、长流乡(4社,其中新建青沟社)划入通化市,将市辖马当、七道沟2个街道划县辖,并成立马当、七道沟2镇;全县辖3个区、3个镇、38个乡、124个高级社,其中新建高级社20个。1958年6月,撤销英额布、六道沟、光华3个区,38个乡合并为23个乡,马当、七道沟、五道江3个镇为乡级,铁厂为区级镇;9月,成立7个人民公社分社,乡社合一,辖132个管理区;撤销马当、七道沟、五道江、铁厂4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分属各乡所辖。

1959年3月,市县第三次合并,公社分社改称公社;7月,调整后全市辖5个城市公社,8个农村公社。1961年5月6日,将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原县辖区划分20个公社,143个大队。1962年,市、县第四次分治,将原县辖的四道江(13个大队)、铁厂(4个大队)和五道江、七道沟、马当划入通化市;其余原县属行政区仍归县辖,并将原市属环城的葫芦套、孤砬子与二密的青沟子合并成立葫芦套公社,原四道江的大安等5个大队成立大安公社;全县辖20个公社,129个生产大队。

1963年1月18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市辖的马当、七道沟重新划归县辖,并分别成立马当镇、七道沟镇;调整后全县辖20个公社、2个镇,131个生产大队。1964年11月13日,撤销果松公社,并入六道沟公社。1966年,全县生产大队增加5个、更名3个;全县辖19个公社、2个镇,136个生产大队。1968年3月19日,经吉林省革委会批准,将车岭背公社5个大队、三棚甸公社4个大队、二密公社正岔大队合并成立四棚公社;全县辖18个公社、2个镇,136个生产大队。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