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历史沿革

两汉至北魏期间,是濊貊族建立的部落国家夫余(扶余)领土的一部分。唐初属河北道营州都督招抚的室韦达姤部,宝应元年(762)以后属渤海夫余府。辽初属达鲁古部,清宁四年(1058)属宁江州混同县,治所在今伯都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起兵反辽。元代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是肇州通泰宁交通线上的驿站。明初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永乐六年(1408)以后,属奴尔干都司撒叉河卫(三岔河卫,今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伯都西北30千米处)。

清天命元年(1616)设伯都讷站。康熙三十一年(1692)移吉林副都统于此,称伯都讷副都统,隶宁古塔将军。嘉庆十五年(1810年)置伯都讷厅,辖境大致为今松原市宁江区江北地区、扶余县、榆树市三县(市、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伯都讷厅,设新城府,与榆树分治,以汇塘沟、珠尔山为界,其东属榆树地,其西属新城府,辖境包括现在的扶余县和松原市宁江区江北地区。民国二年(1913)改称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扶余县。

1945年,东北光复;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白山支队进驻扶余,划归吉合区行政委员会长春地区管辖;12月,划归吉林省直辖。1946年1月,划归吉江行政区管辖;3月,成立扶余县民主政府,属西满局吉江行政区;6月改属嫩江省第四专署。1947年2月,划归黑嫩省第四专区管辖;10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4月21日,经东北政委会决定,扶余县由嫩江省划归吉林省;同年成立扶余县人民政府,1956年改称扶余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7月3日,国务院[国内字117号]文件批准,设立怀德专区,将扶余县由省直辖县划归怀德专区管辖(10月6日,更名为公主岭专区)。1958年10月23日,撤销公主岭专区,将扶余县划归白城专区管辖(1971年白城专区改称白城地区)。1968年,撤销扶余县人民委员会,成立扶余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撤销扶余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扶余县人民政府。

198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建立扶余市(县级);11月1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7]162号)文件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以原扶余县的行政区域为扶余市的行政区域;扶余市划归白城地区管辖。1991年4月,成立前扶经济开发管理区,扶余市改属前扶经济开发管理区。1992年6月6日改扶余市为松原市扶余区。1995年7月20日,国务院(国函[1995]68号)文件批复同意恢复扶余县,并将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新设立的扶余县辖扶余区的长春岭、五家站、三岔河、三井子、增盛、弓棚子、蔡家沟、陶赖昭8个镇和永平、社里、四马架等18个乡,县政府驻三岔河镇。

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

 

1946年4月,全县划为8个区:城关区(城乡);二区(八家子、大洼、伯都村);三区(长春岭、发德、伊家店、九间村);四区(蒋家、增盛、三井子村);五区(五家站、新站、万发村);六区(弓棚子、榆树沟、大沟村);七区(三岔河街、新城和珠山村);八区(陶赖昭、三家村)。1947年,全县辖城区、朝阳、四马架、万发、三岔河、八家子、蔡家沟、陶赖昭、三井子、大林子、弓棚子、长春岭、五家站、力峰14个区。1948年,增设增盛、榆树沟2个区。

1949年,增设伊家店、石头城子区。1950年,建伊家店国营农场;扶余县辖18个区,217个村。1956年3月,合并为扶余、三岔河、大洼、长春岭、三井子、五家站、弓棚子、石头城子、陶赖昭9个区,计81个乡9镇。1957年12月,划为扶余、三岔河、长春岭、五家站4个镇,八家子、伯都、大洼、联盟、团结、革命、永平、平川、四马架、五大、三井子、长久等30个乡,含22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个国营农场。

1958年9月20日,调整为扶余、三岔河、长春岭等15个公社。1960年12月,扶余县辖6个镇、15个公社,228个生产大队。1962年,增加伯都、善友、徐家店、新立、新站、新安镇、大三家子、七家子、大洼、三义、石桥、伊家店、肖家、新城局、社里15个公社。1964年,增加新兴、新民两个公社。1964年3月,扶余县调整为5个镇、15个公社,228个生产大队。 1966年1月,扶余县调整为5个镇、30个公社,367个生产大队。1971年初,扶余县辖30个公社、5个镇、16个街道,432个生产大队,2643个生产小队。 1981年,增加二龙山、拉林两个公社。

1983年9月,将公社改为乡;乡下辖村、社。全县辖5个镇(扶余、长春岭、陶赖昭、五家站等)、32个乡,468个村,1182个自然屯,333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处国营农场、5处国营林场、1处国营畜牧场、4处国营渔场、2处良种场。1985年12月,扶余县辖9个镇、28个乡,467个村。1987年,全县辖9镇、26乡和两个国营农场,共有22个街道、474个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