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县历史沿革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名称,是沿袭当年设长白府时,以县域北部的长白山而得名的。“长白山”的名称,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变化。远在夏周以前,长白山称为不咸山,“不咸”是蒙古语,音“不尔干”,即神巫,是“此山有神在”的意思。汉朝时叫单单大岭,《后汉东夷列传·七十五》载“昭帝始元五年,元搜徒句骊,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秽,悉属乐浪………”“单单与满州语珊延相近,即长白山”(载自《满州源流考·按》)。魏称盖马大山,后魏又称为徒太山、太白山。南北朝称为从太山。唐朝称为太白山。金代始称长白山。《元一统志·开元路》载“长白山在会宁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载“长白山在三万卫东北千余里,横亘千里”。满语称长白山为“果勒敏珊延阿林”,“果勒敏”满语是“长”的意思,“珊延”是“白”的意思,“阿林”是“山”的意思。因山顶每年都有八、九个月白雪皑皑,故而得名。

秦属辽东郡外徼。西汉初属苍海郡,后为乐浪郡(一说玄菟郡西盖马县)。东汉至唐初属高句丽,后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丰州。辽属东丹国,后属定安国东京道渌州长白山部,鸭渌江女真大王府。金属上京路会宁府曷懒路。元属辽阳中书行省开元路。明朝属奴尔干都司建州卫(一说温火卫)地。清初属奉吉两省荒徼,后属兴京府。因县内长白山为女真发祥地,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至1877年(光绪三年)被划为封禁之地。1877年属通化县。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属临江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十一日清廷批准设长白府,治十八道沟、十九道沟之间的塔甸地方(今长白镇),同时筹设安图、抚松两县。1909年(宣统元年)宣布正式办公;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安图、抚松两县也先后设治,归长白府治公所管辖。1911年(宣统三年)长白府由试办改为署理。1912年属奉天省东边道。1913年(民国二年)改长白府为长白县,直属奉天省。1929年属辽宁省。东北沦陷初期,1932年属伪奉天省东边道,1934年改属伪安东省,1937年改属伪通化省。

1945年9月,长白县划归冀热辽区辽吉办事处第四专区。1945年12月25日,长白县解放,改属安东省通化专区。1946年1月23日,改归吉辽省通化分省管辖。1946年春,长白县成立人民政府,划归安东省通化专区管辖,驻长白镇。7月,划归辽宁省通化专区,又改为辽宁省第一专区。1947年1月,长白县改为辽宁省直辖县;6月复归辽宁省第一专区。1948年2月11日,撤销第一专区,长白县改为省辖县;6月21日划归安东省管辖。1948年7月,划归安东省通化专区。1949年2月,改归辽东省管辖;4月划归辽东省通化专区。1952年6月归辽东省直辖。1954年7月23日划归吉林省通化专区。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白县,设立长白朝鲜族自治县;9月15日正式成立自治县。1985年4月1日,划归浑江市(1994年4月1日更名为白山市)管辖。

1908年设长白府,将临江县以东的长生堡、庆生堡划归长白府。府治区域西起葫芦套,东至石乙水、圣水渠、葡萄河、鸭绿江;西北与临江县为邻;北与抚松、安图地方接壤。同时将两堡所属34个村镇划为四段管理:第一段有长生堡的塔甸、温厚社、良善社、恭顺社、梨沟镇(梨树沟)、小梨沟镇(小梨树沟)、万宝岗、南涧头(南尖头)、癸恩社;第二段有长生堡的西砬缝、东砬缝(梨田洞)、壬皇社、金华镇(半截沟)、辛裕社;第三段有庆生堡的丰乐园、庚顺社、已恭社、景和乡、下隈子(十三道沟下隈子)、戊雨社;第四段有庆生堡的拉拉岗子(十三道湾上下)、套裤带(十三道湾以下)、背阴亭、丁春社、孤山子、二股流(下二股流)、金厂、小南川、丙望社、乙农社、小蛤蚂川、大蛤蚂川、甲华社、葫芦套。

1914年将临江县荣生堡的界碑岭(今八道沟)左一带划入长白县,以八道沟河与临江分界;7月调整区划设警区,全县划为4个区:第一区驻县街,辖城乡附近一带及十九道沟以上至长白山东南与安图、抚松及韩国交界处;第二区驻金华镇,辖十八道沟至十六道沟;第三区驻三圣屯,辖十五道沟至十道沟;第四区驻八道沟,辖九道沟、八道沟及该沟里龙华冈、嘉鱼河一带。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