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历史沿革

“舒兰”一词为满语,系“苏勒赫”的音转,其含义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因舒兰河得名(今溪河乡浪河)。满语“果汁也,盖河水之甘似之。”第二种说法,为果实之意。第三种说法,满语含义为“梨”。据有关资料记载,境内的四合川、霍伦河一带,旧时为前清的贡山,是采集进贡山果之地,当年以果实作为贡物朝拜祭神,因而得名。又说,“当地贡山盛产小山梨红,故名。”

夏、商、周、秦时代,为肃慎族居住地。汉代,为玄菟群郡殷台县辖地。三国两晋时代,为挹娄人居地。南北朝、隋代为勿吉粟末部辖地。唐代,为粟末靺鞨部辖地。公元762年,唐肃宗诏以渤海为国,舒兰为渤海国涑洲辖地。五代、宋代时,先属辽东丹国涑洲辖地,后为东京道涑洲辖地;金时,为上京会宁府辖地。元代,为开元路咸平府辖地,后属海西辽东道宣慰使司辖地。清初为扈伦乌拉族所据。崇德元年(1636)属盛京辖地;顺治十一年(1655年)属宁古塔将军辖地;康熙十五年(1677年)属吉林将军辖地;康熙二十年(1681年),设巴彦鄂佛罗防御旗员,属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后属永吉州、吉林厅、吉林府辖地;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年),分别属吉林府、五常厅和京都内务府直辖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辖地。

舒兰、五常、蛟河三县境内,在霍伦川(和伦河)、四合川(四河)之间,周围数百里,由于盛产人参、蜂蜜、松籽、貂皮、鲤鱼等山货水产,被清室皇族定为封禁贡山。那时舒兰人烟稀少,野兽麋集,森林茂密,到处都是未垦之境,被称为六道荒、舒兰荒,划为“农、夫、耕、耘”及三官地、五官地等六大牌。后在市境西部修筑柳条边,设驿站,是吉林柳条边的北端终点。边东为满族居住地,边西为蒙、汉人居住地。开禁之后,人口逐渐增加。关内流民相继移入舒兰西部、中部。

宣统二年(1910年)初,于舒兰驿站(今溪河镇驻地北1.5千米处)设立设治局;同年三月十八(1910年4月27日),析吉林府北境、五常府南境以及珠琦、霍伦、四合三川之地域,设置舒兰县,县治朝阳川(今朝阳镇),属吉林省西南路道。1914年(民国三年)属吉长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直属吉林省,为三等县。沦陷时期为丙类县,1940年县城由朝阳川迁至四家房。1946年7月,归吉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1947年1月,将山河、向阳、平安、水曲柳、沙河5个区划出成立山河县。

1948年7月15日,撤销吉北专署,舒兰县归吉林省直辖。1958年9月27日,归吉林市管辖。1966年2月,归永吉专区管辖。1969年6月6日,归吉林市管辖。1992年10月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13号)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舒兰县设立舒兰市(县级),由省直辖。同年11月2日,吉林省政府通知,舒兰设市后,暂由吉林市代管。

1992年改舒兰市后,撤销舒兰镇和吉舒镇,建立舒兰、吉舒、东富、天合、河南5个街道。【1995年,撤销舒兰街道,设立北城街道、南城街道;撤销吉舒街道,设立星城街道、煤城街道、环城街道(具体情况尚需考证,东富、天合2街道似乎现属吉舒街道,河南街道现属南城街道)】。

1996年,舒兰市面积4557平方千米,人口65.7万人。辖5个街道、8个镇、13个乡: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环城街道、星城街道、煤城街道、白旗镇、朝阳镇、上营镇、水曲柳镇、平安镇、法特镇、小城镇、溪河镇、金马乡、凤凰乡、七里乡、青松乡、莲花乡、亮甲山乡、天德乡、庆丰乡、开原乡、新安乡、榆树沟乡、舒郊乡、二道河子乡。

1998年10月,由南城街道析出铁宁、铁民、铁骑、铁树等居委会设立铁东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660065人,其中(4个街道、9个镇、10个乡):北城街道42709人、南城街道27430人、环城街道30489人、吉舒街道66909人、法特镇37368人、白旗镇39921人、溪河镇32377人、朝阳镇21397人、小城镇20843人、上营镇26301人、水曲柳镇33912人、平安镇37805人、金马镇18027人、莲花乡17446人、亮甲山乡22168人、二道河乡25206人、新安乡25562人、开原乡14203人、七里乡28497人、青松乡17136人、天德乡16927人、庆丰乡17084人、舒郊乡24111人、工业园区虚拟街道16237人。

2001年,撤销榆树沟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新安乡管辖,新安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凤凰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七里乡管辖,七里乡政府驻地不变(10月26日吉民行批[2001]12号)。

2003年末,舒兰市面积4557平方千米,总户数19.1万户,总人口6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占总人口的68.4%。辖4个街道、10个镇、9个乡: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环城街道、吉舒街道、白旗镇、 朝阳镇、 开原镇、上营镇、水曲柳镇、平安镇、法特镇、溪河镇、小城镇、金马镇、七里乡、青松乡、莲花乡、亮甲山乡、天德乡、庆丰乡、新安乡、舒郊乡、二道河子乡,1个工业区,共有321个行政村。

2005年2月5日,吉林省民政厅(吉民行批[2005]1号)同意:撤销庆丰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天德乡管辖,天德乡政府迁至原庆丰乡政府驻地;撤销二道河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吉舒街道管辖。2005年9月9日,吉林省民政厅(吉民行批[2005]32号)同意:撤销青松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开原镇管辖;撤销舒郊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环城街道管辖。

全市现辖5个街道、10个镇、5个乡: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环城街道、吉舒街道、铁东街道、白旗镇、朝阳镇、上营镇、平安镇、水曲柳镇、法特镇、溪河镇、小城镇、开原镇、金马镇、莲花乡、亮甲山乡、新安乡、七里乡、天德乡。

附:设县之初,县治拟设舒兰驿站(站址在今溪河乡驻地北1.5公里处)。后因该地处县境西南隅,经县内绅商恳请,改设于朝阳川(今朝阳乡政府所在地,土名抢坡子)。沦陷时期,1940年伪舒兰县公署由朝阳川迁至四家房。四家房在县境中部偏北,地处细鳞川谷地,多低山丘陵。早年此地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原名有“四间房”、“四家房”两种说法。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舒兰县四个分区367处村屯名单中,叫“四家房”;在1927年(民国十六年)出版的吉林省行政全图册中,舒兰县图上,标为“四间房”;在1936年版舒兰县地图上标为“四家房”;据《舒兰县地名志》(1984年版)考证为四家房。清末建屯,民国初年仅有朱、徐、王、周四户人家,故名四家房。1932年修拉滨线铁路,在此设四家房站。通车后居民逐年增多。县城迁此后,将四家房改名为舒兰街,将四家房车站改舒兰车站。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称城关区。1956年建镇,称舒兰镇。聚落滨河呈块状,街道呈棋盘式。1992年改舒兰市后,撤销舒兰镇和吉舒镇,建立舒兰、吉舒、东富、天合、河南5个街道。至2002年底调整为南城、北城、环城、吉舒4个街道。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