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区历史沿革

  双阳名称来源于双阳河。双阳河为满语,其意为“黄色”,即黄河的意思。曾名双羊、刷烟、苏万、苏完、苏瓦延(苏斡延)等,均属满语的汉字译写,意为河水浊黄,由此派生地名则称为酸,即“出万”、“刷烟”的转音,当时在此居住的女真族亦称苏完部或酸部。
  此地秦以前属肃慎地;汉属扶馀国的属地。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立了辽东、辽西、乐浪、玄菟等郡,双阳地区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属辽东郡;魏晋南北朝时代,在鲜卑等族的袭扰下,扶馀族逐渐流散远徙,勿吉族进入松花江中游地区,至隋唐时,勿吉改称靺鞨,当时的双阳归属靺鞨。公元713年建立渤海国,双阳属渤海的扶馀府管辖。
  辽代属于东京黄龙府隆州管辖;金代属上京路隆安府,并于1114年改称济州,1189年称隆州,十三世纪初又改称隆安府,其中心治所在今天的农安。双阳县均隶属于上述管辖之内;元代,双阳属于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境内的西南部。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苏完河卫(出万河卫),卫驻苏瓦延。永乐九年(1576年)设奴尔干都司统领东北,双阳即属奴尔干都司。《开国方略》卷2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万历16年(1588年)苏完部酋长索尔果率部来归太祖,以其子费英东佐理政务”。在《吉林通志》卷87、页1中又载:“戊子年4月时,有酸(酸:地名)之酋长葛尔气唆儿戈,率本部军民500户归太祖。太祖以其子非英冻为大臣”。
  清初,双阳属奉天府。康熙15年(1767年)为吉林将军,吉林府辖。康熙中期(1690年左右)双阳辟为吉林至盛京的第三个驿站。以苏万河(出万河)定名为苏瓦延站。今日区城西南的放马岭屯,就是当年驿站放牧之地。(关于何时设置驿站,史料记载不一,其站名亦有区别。民国四年(1915年)版的《双阳县志》记载:“乾隆间设苏完延站”;日本人编纂的《满洲国地方事情大系》记载与上同;康熙中叶版的《柳边纪略》记载;东北三将军所辖驿站的情况,即黑龙江将军辖十九站,奉天将军籍二十四站,而宁古塔将军(1683年以后改称吉林将军)辖二十二站,其中在“一把淡(伊巴丹)站”和“伊尔门(饮马河)站”之间,即为“苏瓦盐(双阳)站”;《宁古塔纪略》记载叫“双羊河站”,亦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前的设置。)雍正四年(1726年)双阳曾一度划属奉天府尹。乾隆十二年(1747年)设吉林厅,双阳又重归吉林将军管辖。乾隆至道光二十年以前,这一带与其它地区一样被封为禁区,光绪三年(1877年)正式解除封禁,难民占地垦荒。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厅升为吉林府,双阳隶属于吉林府。吉林府在双阳地方设巡检官员一名,管理日常事务,这时的双阳仍然是一个驿站。
  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把站改为双阳县(县名即苏瓦延的转音),划出长春东、吉林以北、伊通北的各一部分土地,做为双阳县的辖区。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双阳县划归吉林省吉长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制,双阳县属吉林省管辖;伪满康德九年(1942年)撤销双阳县,与伊通县合并为通阳县。取伊通、双阳尾字做为县名,县公署驻伊通。
  1945年东北光复后,将通阳县分治,恢复双阳县。同年10月改称阳春县,意为春天阳光普照祖国大地,含有庆祝祖国大地光复之意。1946年5月,国民党统治双阳,复名双阳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双阳县仍为吉林省所辖。1947年双阳第二次解放,成立双阳县解放联合会。1956年3月属怀德(后改公主岭)专区,1958年划归长春市,1966年划入德惠专区,1969年复属长春市。
  1995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双阳县,设立长春市双阳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