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历史沿革

因地处澧水北岸,“为水陆要津”而得名。明正德九年(1514)津市始建镇,为澧洲所辖。从15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或曰村、或曰镇、或曰里。1950年(一说1949年)由澧县析置津市市。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

1996年,津市市面积550.8平方千米,人口约24.7万人。辖4个街道、3个镇、6个乡:襄阳街街道、三洲驿街道、汪家桥街道、金鱼岭街道、保河堤镇、渡口镇、新洲镇、白衣乡、阳由乡、李家铺乡、灵泉乡、窑坡渡乡、棠华乡。市政府驻襄阳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津市市常住总人口243242人,其中,三州驿街道25141人,汪家桥街道25981人,襄阳街街道15576人,金鱼岭街道12390人,新洲镇19823人,渡口镇19963人,保河堤镇23267人,白衣镇22101人,阳由乡17008人,窑坡渡乡5614人,灵泉乡12277人,棠华乡14830人,李家铺乡19106人,涔澹农场10165人。

2002年12月3日,经市政府报省政府批准,撤销阳由乡、窑坡渡乡,将其分别划入三洲驿、汪家桥、襄阳街、金鱼岭4个街道。区划调整后,津市市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39个居委会、105个村委会。

2004年底,津市市总人口265132人。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三洲驿街道、汪家桥街道、襄阳街街道、金鱼岭街道、新洲镇、渡口镇、保河堤镇、白衣镇、灵泉乡、棠华乡、李家铺乡。

2007年,撤销灵泉乡,设立灵泉镇,镇政府驻五泉铺社区。调整后,全市辖4个街道、5个镇、2个乡:三洲驿街道、汪家桥街道、襄阳街街道、金鱼岭街道、新洲镇、渡口镇、保河堤镇、白衣镇、灵泉镇、棠华乡、李家铺乡。市政府驻襄阳街街道大同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津市市常住总人口250898人,其中,三洲驿街道35985人,汪家桥街道36775人,襄阳街街道22858人,金鱼岭街道18935人,新洲镇23987人,渡口镇19933人,保和堤镇23044人,白衣镇18087人,灵泉镇10197人,棠华乡14558人,李家铺乡15884人,涔澹农场10655人。

2015年设立嘉山街道。11月23日,省民政厅(湘民行发[2015]64号)批复同意:新洲镇、灵泉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洲镇。保河堤镇、李家铺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毛里湖镇。渡口镇、棠华乡成建制合并设立药山镇。12月31日,新洲镇、毛里湖镇、药山镇正式挂牌成立。调整后,全市辖5个街道、4个镇:三洲驿街道、汪家桥街道、襄阳街街道、金鱼岭街道、嘉山街道、新洲镇、毛里湖镇、药山镇、白衣镇。总面积556.16平方千米,总人口24.19万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