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达奇区沿革

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意为“有樟子松的地方”。这一带,昔日是一片原始森林区,只有鄂伦春猎民经常出入游猎,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管辖。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同年8月10日批准设立大兴安岭特区,特区人民政府和林业管理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驻加格达奇。于是人口急剧增加,迅速形成工业城镇,1968年设置加格达奇镇。1970年2月21日,经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置加格达奇区。同年4月,隶属大兴安岭地区管辖。

1990年,加格达奇区位于大兴安岭地区西南端,东、北两面与松岭区接壤,南、西两面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毗邻,为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全区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万人;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分设红旗、卫东、曙光、光明、东山、长虹等6个街道和加北、白桦两个乡。区政府驻地加格达奇。(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有改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140605人,其中:红旗街道16266人,卫东街道18853人,光明街道23144人,长虹街道23946人,东山街道24345人,曙光街道17596人,白桦乡6152人,加北乡8224人,加格达奇林业局2079人。

大兴安岭地区辖区,大兴安岭地区行署驻地,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驻地。位于省境西北部。面积1587平方千米,人口14.5万人,以汉族为多,有满、蒙古、鄂伦春、朝鲜、回等少数民族。辖6个街道2乡。1964年置大兴安岭特区时,将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加格达奇划入,版图仍属内蒙古自治区,归黑龙江省管辖。1970年置区。(根据《中国政区大典》,1996年前后资料)
卫东街道 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驻地。1968年设立振东街道,1982年更名卫东街道。位于区境中部。面积5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以汉族为多,有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办事处驻朝阳路。嫩林铁路穿越南部,111国道横贯境内,辖以序数命名的27个居委会。
红旗街道 1968年建镇西街道,1982年更名红旗街道。位于区境中部。面积4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以汉族为多,有回、满、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办事处驻胜利路,辖以序数命名的24个居委会。
曙光街道 1968年建镇南街道,1982年更名曙光街道。位于区境西南部。面积6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以汉族为多,有回、满、蒙古、达斡尔、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伊加铁路过境,辖以序数命名的24个居委会。
光明街道 1983年始建。位于区境东南部。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以汉族为多,有蒙古、回、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办事处驻晨光大街,辖以序数命名的27个居委会。
东山街道 1983年始建。位于区境东部。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以汉族为多,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办事处驻黎明路,辖以序数命名的24个和新星、东湖、振兴、东山、北山、黎明6个共30个居委会。
长虹街道 1983年始建。位于区境西部。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以汉族为多,有蒙古、回、满、朝鲜、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办事处驻黄金路,辖以序数命名的32个居委会。
加北乡 1965年建林海公社,1982年更名加北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区境北部。面积458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嫩林铁路过境并设站,通公路,辖幸福、加北、五一3个行政村。
白桦乡 1964年建白桦林场,1976年改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区境南部。面积738平方千米,人口约0.2万人。嫩林铁路过境并设站,通公路,辖白桦、双合、靠山、三泉、东沟、加南、五叉沟7个行政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