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历史沿革

宣恩县历史沿革

宣恩县名含“传布恩德”之意。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属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归南郡,三国属荆州建平郡,西晋及隋属清江郡,唐为黔中郡,五代为羁糜感化州,宋分别设顺州、保顺州、高州。元至清初土司分治,先后设施南、东乡、忠峒、忠建、木册、高罗诸土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乾隆元年(1736年)置宣恩县。

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直隶于省。民国四年改属荆南道,民国十四年属施鹤道。民国十七年(1928)属鄂西行政区,民国廿一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廿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12月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49年11月10日,宣恩县解放;全县设八区一镇。1951年全县划为7个区。1956年划为8个区。1958年全县设东光、巨龙、东升、东方红、红旗、红色、高照、乐园、五星、东风、钢火、高歌、新安、高原14个公社。1959年1月合并为8个公社;同年10月,将城关区辖城关镇划出,由县直接领导。

1961年为8区,75个小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为16个公社。1984年改为9区2镇,4个区辖镇、74个乡。1985年6月,将晓关镇、桐子营、八台、猫山、张官、会口乡改为侗族乡。1993年12月,将雪落寨林场、药材厂、林业村组建为雪落寨乡,为副区级单位。

1995年,宣恩县面积2740平方千米,人口约31.7万人,其中土家族12.3万人、苗族3.7万人、侗族3.9万人。辖2个县辖镇、9个区,1个副区级乡,4个区辖镇、48乡:珠山镇、沙道沟镇、高罗镇、李家河镇、晓关侗族镇、长潭河镇、雪落寨乡、椒园乡、中坝乡、庆阳坝乡、桂花乡、和平乡、茅坝塘乡、狮子关乡、大河坝乡、向家村乡、白果乡、板场乡、中间河乡、东乡乡、大卧龙乡、诺西乡、会口侗族乡、洗马坪乡、张官侗族乡、猫山侗族乡、覃家坪乡、八台侗族乡、桐子营侗族乡、西坪乡、大山乡、椿木营乡、后坝乡、粟谷乡、长坪乡、乐坪乡、当阳坪乡、黄泥塘乡、龙潭乡、两河乡、金盆乡、白水河乡、药铺乡、官庄乡、槽铺乡、老岔乡、金陵寨乡、青龙嘴乡、冉大河乡、板栗园乡、上洞坪乡、板寮乡、团结乡、麻阳寨乡、马家寨乡。县政府驻珠山镇。

1995年4月26日,恩施州委、州政府决定,将宣恩县的沙道沟、李家河、高罗、沙坪4区和雪落寨乡划出,从5月1日起交由来凤县代管。1995年10月,将宣恩县北部5区1镇调整为8区1镇:将椒园区的和平乡、茅坝塘乡、狮子关划出设立和平区;由晓关区分出桐子营区;由长潭河区分出会口区?。

1996年11月撤区并乡后,全县辖2镇7乡(不包括来凤县代管部分),其中万寨乡更名为贡茶乡,桐子营、会口2乡为侗族乡。1997年1月,将长潭河乡的中间河、大卧龙、诺西3个管理区划出设立中间河镇;调整后,全县辖3镇7乡。1998年2月,将来凤县代管区域恢复为宣恩县管理,全县辖4镇10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宣恩县总人口335984人,其中:珠山镇26795人,椒园镇24853人,中间河镇13598人,沙道沟镇42947人,和平乡13879人,贡茶乡29426人,长潭河乡12877人,会口侗族乡11576人,沙坪乡16551人,李家河乡47243人,晓关侗族乡17325人,桐子营侗族乡24398人,高罗乡42289人,椿木营乡12227人。

2001年,撤销和平乡,并入珠山镇;撤销沙坪乡,并入沙道沟镇;撤销长潭河乡、会口侗族乡、中间河镇,合并设立长潭河侗族乡;撤销晓关乡、桐子营侗族乡,合并设立晓关侗族乡。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6个乡。同年4月,贡茶乡更名为万寨乡。

2004年末,宣恩县面积2758.2平方千米,人口342400人。辖珠山、沙道沟、椒园3个镇,长潭河、椿木营、晓关、万寨、高罗、李家河6个乡,3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宣恩县常住总人口310368人,其中:珠山镇54494人,椒园镇23287人,沙道沟镇54562人,万寨乡23573人,长潭河乡29101人,李家河乡41451人,晓关乡34272人,高罗乡39157人,椿木营乡10471人。

2013年,撤销李家河乡,设立李家河镇(鄂民政发[2013]71号)。调整后,全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珠山镇、椒园镇、沙道沟镇、李家河镇、万寨乡、长潭河侗族乡、晓关侗族乡、高罗乡、椿木营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