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历史沿革

夏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隶属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南阳府。

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1996年?,邓州市面积2294.4平方千米,人口148.7万人,辖2个街道、7个镇、19个乡:西城街道、东城街道、孟楼镇、十林镇、张村镇、林扒镇、构林镇、穰东镇、汲滩镇、九龙乡、小杨营乡、元庄乡、文渠乡、白牛乡、龙堰乡、刘集乡、张楼乡、罗庄乡、城郊乡、赵集乡、都司乡、陶营乡、夏集乡、高集乡、彭桥乡、桑庄乡、腰店乡、裴营乡。市政府驻西城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邓州市总人口1290656人,其中:汲滩镇17575人、穰东镇70296人、赵集镇53762人、罗庄镇41527人、十林镇53118人、张村镇48591人、彭桥镇37594人、孟楼镇23028人、林扒镇39090人、都司镇34973人、都司镇65724人、构林镇57933人、城郊乡47299人、龙堰乡43128人、张楼乡31086人、白牛乡42389人、元庄乡34186人、夏集乡60968人、裴营乡67774人、文渠乡44688人、九龙乡35398人、高集乡49956人、陶营乡37209人、小杨营乡28897人、腰店乡45117人、腰店乡41609人、西城虚拟街道60995人、东城虚拟街道66489人、杏山开发区10257人。

2005年10月17日,邓州市召开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复,邓州市撤销元庄乡,整体并入汲滩镇;撤销城郊乡,设立湍河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花洲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古城街道办事处。此次乡镇办调整后,邓州市共设置27个乡镇办,其中镇13个,乡11个,办事处3个。2005年末,邓州市辖3个街道、13个镇、11个乡:花洲街道、古城街道、湍河街道(新增);穰东镇、汲滩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都司镇、赵集镇、张村镇、刘集镇、彭桥镇、桑庄镇、罗庄镇;夏集乡、九龙乡、裴营乡、高集乡、文渠乡、陶营乡、龙堰乡、张楼乡、白牛乡、腰店乡、小杨营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