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历史沿革

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今宁平)和宜禄县(治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县治今城关镇。唐初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

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民国三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至1930年废除。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

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1965年6月后,郸城县属周口专(地)区、周口市。

1996年,郸城县面积1471平方千米,人口约120万人,辖8个镇、12个乡:城关镇、宁平镇、汲冢镇、南丰镇、白马镇、吴台镇、宜路镇、钱店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丁村乡、张完集乡、石槽乡、双楼乡、秋渠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胡集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郸城县总人口1151994人,其中:城关镇70687人、吴台镇64473人、南丰镇52680人、白马镇71148人、宁平镇56054人、宜路镇60617人、钱店镇71281人、汲冢镇66684人、石槽镇53984人、城郊乡64950人、虎头岗乡58166人、汲水乡57941人、张完集乡56490人、丁村乡52981人、双楼乡42930人、秋渠乡52731人、东风乡39357人、巴集乡55212人、李楼乡53821人、胡集乡49807人。

2005年末,郸城县辖9个镇、11个乡:城关镇、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胡集乡。

2006年1月18日,《周口市政府关于对郸城县撤销城关镇设立办事处请示的批复》(周政文[2006]12号)同意撤销城关镇,设置洺北、洺南、新城3个办事处。(将城郊乡新村、孔桥、前罗堂、丁寨、响盘庄、丁老家、杨庄、王老家、郑小楼9个行政村划入城区)【2005年11月《周口日报》报道,城关镇将被撤销,设立洺北办事处、洺南办事处和新城办事处(因为城关镇人口已达132636人,面积超过20平方千米,有21个居委会,各项管理工作均不方便,所以该县拟对城关行政区划作出调整)】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