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历史沿革

永城位于黄河下游,黄河屡次决口,多从这里经过。据说洪水虽汹涌,永城城垣却一直安然无恙。隋代取永久巩固之义,名永城。

周属宋国。春秋称芒邑。秦置芒县、酇县。东汉芒县改临睢县。晋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酇县,大业六年(610年)析彭城、睢阳二郡之属地始建永城县。金兴定五年(1221年)升为永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降为县。1945年2月更名为雪枫县。1949年3月恢复为永城县,隶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改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96年10月,撤县设市。

1996年?,永城市面积1994平方千米,人口124.5万人,辖5个镇、25个乡:城关镇、酂城镇、酂阳乡、演集镇、高庄镇、芒山镇、十八里乡、大王集乡、马牧乡、马桥乡、太丘乡、双桥乡、龙岗乡、李寨乡、刘河乡、条河乡、陈官庄乡、陈集乡、卧龙乡、苗桥乡、茴村乡、城厢乡、侯岭乡、顺和乡、黄口乡、蒋口乡、滦湖乡、新桥乡、裴桥乡、薛湖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城市常住总人口1264607人,其中:演集镇72936人、城关镇67077人、芒山镇51544人、高庄镇50666人、酂城镇46680人、裴桥镇55598人、马桥镇49484人、薛湖镇54282人、城厢乡37008人、候岭乡44910人、黄口乡35746人、新桥乡38497人、双桥乡42546人、王集乡29193人、李寨乡31270人、卧龙乡32509人、龙岗乡48298人、马牧乡39510人、酂阳乡44830人、十八里乡26608人、蒋口乡52476人、太丘乡29746人、顺和乡36661人、陈集乡52347人、滦湖乡21621人、条河乡46613人、刘河乡39340人、陈官庄乡19579人、苗桥乡31385人、茴村乡35647人。

2002年底,永城市辖11个镇、19个乡,739个行政村、26个居委会,6468个村民小组,3706个自然村。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为13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人,占11.7%。

2003年10月,永城市被列为河南省五个重点优先发展县市之一。2004年3月,永城市被河南省赋予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

2005年,永城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滦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薛湖镇管辖,薛湖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永城市辖11个镇、18个乡:城关镇、芒山镇、高庄镇、演集镇、酂城镇、薛湖镇、马桥镇、裴桥镇、蒋口镇、陈集镇、十八里镇;城厢乡、太丘乡、酂阳乡、龙岗乡、顺和乡、条河乡、马牧乡、刘河乡、苗桥乡、侯岭乡、茴村乡、新桥乡、双桥乡、李寨乡、大王集乡、陈官庄乡、卧龙乡、黄口乡。

2007年12月12日,太丘乡撤乡设镇。2010年,太丘乡、李寨乡、苗桥乡、顺和乡、茴村乡撤乡设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永城市常住总人口1240382人,其中:演集镇142880人,城关镇107144人,芒山镇42070人,高庄镇45481人,酂城镇38183人,裴桥镇44412人,马桥镇45653人,薛湖镇65979人,蒋口镇44497人,陈集镇53602人,十八里镇24723人,太邱镇24535人,李寨镇30871人,城厢乡32866人,候岭乡43820人,黄口乡32552人,新桥乡38255人,双桥乡38051人,王集乡23271人,卧龙乡27822人,龙岗乡37610人,马牧乡31993人,酂阳乡38692人,顺和乡32972人,条河乡39431人,刘河乡35354人,陈官庄乡16768人,苗桥乡28722人,茴村乡32173人。

2012年,酂阳乡、龙岗乡、马牧乡撤乡设镇。2013年,全市辖19个镇、10个乡:演集镇、城关镇、芒山镇、高庄镇、酂城镇、裴桥镇、马桥镇、薛湖镇、蒋口镇、陈集镇、十八里镇、太丘镇、李寨镇、苗桥镇、顺和镇、茴村镇、酂阳镇、龙岗镇、马牧镇、城厢乡、候岭乡、黄口乡、新桥乡、双桥乡、王集乡、卧龙乡、条河乡、刘河乡、陈官庄乡。市政府驻演集镇。

2014年,芒山镇、酂城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014年7月6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豫民行批[2014]30号)批复同意永城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撤销城关镇、演集镇、侯岭乡、城厢乡4乡镇建制,设立沱滨、崇法寺、日月湖、侯岭、雪枫、演集6街道办事处。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