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历史沿革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
  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1957年,设置鹤壁市。鹤壁市的行政区域为汤阴县的鹤壁、鹿楼、东瓦、罗村、石门、施家沟、西顶等7个乡和东柴厂、西柴厂、西扒厂等3个自然村。市人民委员会暂驻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迁到淇滨开发区,目前新区已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97年,鹤壁市面积2181平方千米,人口129.2万,辖山城区、鹤山区、郊区3个区和淇县、浚县2个县。市政府驻山城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鹤壁市总人口1401872人;鹤山区140130人、山城区239730人、郊区115476人、浚县656550人、淇县249986人。
  2001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鹤壁市郊区更名为淇滨区,同时鹤壁市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淇滨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鹤壁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全市共有11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