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今区境属巴国江州地域,较长时间为巴国国都所在地。公元前318年,秦以巴国地置巴郡,区境属巴郡江州县地域,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从汉代至清代,区境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561~1929年)地域。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
1929年,国民政府在巴县城区正式设重庆市,今渝中区境属重庆市地域。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厌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在此期间,区境一直是重庆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区境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1950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原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1995年3月,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复 国函[1994]138号);渝中区辖原市中区的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11个街道办事处和从沙坪坝区划入的大坪、化龙桥2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和平路。
1996年,渝中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约57万人。辖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区政府驻七星岗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渝中区常住总人口664942人,其中:七星岗街道69962人、较场口街道43049人、解放碑街道26061人、两路口街道37507人、上清寺街道63602人、王家坡街道30543人、菜园坝街道25544人、南纪门街道51727人、望龙门街道41770人、朝天门街道28398人、大溪沟街道64715人、大坪街道124033人、化龙桥街道58031人。全区汉族人口65.99万人,占99.25%。
2002年末,渝中区户籍总人口59.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39万人。辖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108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
2005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59.94万人,常住人口69.78万人。辖朝天门、望龙门、解放碑、较场口、南纪门、七星岗、菜园坝、两路口、大溪沟、上清寺、王家坡、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
2006年6月7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6]118号)批复同意渝中区将13个街道调整为12个街道。其中,撤销较场口街道、王家坡街道,设立石油路街道,调整6个街道行政区域范围,保留5个街道行政区域和街道办事处驻地不变。具体为:撤销较场口街道,并入解放碑街道;撤销王家坡街道,并入菜园坝街道、两路口街道;以原大坪街道的煤建新村、茶亭村、民乐村、石油路、金银湾、虎头岩和原化龙桥街道的九高路共7个社区设立石油路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区常住总人口630090人,其中:七星岗街道68872人,解放碑街道64629人,两路口街道51811人,上清寺街道55903人,菜园顼街道38380人,南纪门街道46862人,望龙门街道41358人,朝天门街道27338人,大溪沟街道66319人,大坪街道81658人,化龙桥街道15806人,石油路街道71154人。
2015年1月8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5]3号)批复同意渝中区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望龙门街道,调整朝天门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纪门街道行政区域范围。具体为:将原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白象街、二府衙、湖广会馆4个社区划归朝天门街道管辖,邮政局巷社区划归南纪门街道管辖;将朝天门街道的罗汉寺社区划归解放碑街道管辖;朝天门街道办事处驻地迁至解放东路189号(原望龙门街道办事处驻地)。调整后,渝中区辖11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