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历史沿革

秦置历阳县。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和州。据《舆地纪胜》:“北齐图霸功,拥正阳侯渊明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协和,故更名为和州”。1911年改称和县。

1996年,和县面积412平方千米,人口约62.2万人,辖8个镇、13个乡:历阳镇、沈巷镇、白桥镇、姥桥镇、乌江镇、西埠镇、石杨镇、西梁山镇、雍镇乡、螺百乡、功桥乡、南义乡、联合乡、城南乡、腰埠乡、香泉乡、善厚乡、濮集乡、绰庙乡、五显乡、张家集乡。县政府驻历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县常住总人口591560人,其中:历阳镇76759人,沈巷镇36486人,西梁山镇20340人,白桥镇29159人,姥桥镇28660人,西埠镇31903人,乌江镇37088人,石杨镇22200人,雍镇乡26938人,螺百乡16907人,五显乡19164人,联合乡31036人,功桥乡22718人,南义乡16467人,城南乡35515人,腰埠乡27027人,香泉乡29609人,张家集乡15658人,濮集乡23641人,善厚乡28918人,绰庙乡15367人。

2001年8月,和县辖14个镇、7个乡:历阳镇、雍集镇、沈巷镇、螺百镇、西梁山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后镇、石杨镇、五显集镇;张家集乡、联合乡、南义乡、城南乡、腰埠乡、卜集乡、绰庙乡,共有37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总面积1540平方千米。

2004年,和县由原21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4个乡:撤销螺百镇、西梁山镇、濮集镇、联合乡、南义乡、张家集乡;将原螺百镇整建制并入沈巷镇;将白桥镇的周王、兴隆、原西梁山镇的大蒋3个村委会并入五显集镇;将原西梁山镇的西梁山街居委会,大赵、张齐、三户高、陈桥、西梁、徐庄6个村委会并入白桥镇;将原联合乡的庙镇、郑蒲、东埂、新陶、罗韩、陶李、新庙、联合、官林、官塘、红光、三桥12个村委会并入姥桥镇;将原南义乡整建制并入功桥镇;将西埠镇的千坝、胜利、龙塔、五星和城南乡的新河、天河、城东7个村委会并入历阳镇;将香泉镇的孙堡、和平、龙兴、长岗、白云、工农、新建7个村委会并入西埠镇;将原濮集镇整建制和原张家集乡的彪塘、周集、宝塔3个村委会并入乌江镇;将原张家集乡的张家集街居委会,星火二、吴仕、泉水、星火、三何5个村委会并入香泉镇;将原联合乡的浏塘、龙华、刘祥3个村委会并入城南乡。2004年底,和县辖11个镇、4个乡:沈巷镇、五显集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历阳镇、西埠镇、乌江镇、香泉镇、善厚镇、石杨镇、城南乡、雍镇乡、腰埠乡、绰庙乡。

2005年,撤销城南乡、雍镇乡、五显集镇、腰埠乡、绰庙乡;将原城南乡整建制并入历阳镇;将原雍镇乡整建制和五显集镇的黄山寺、五显集2个居委会及孙庄、宝圩、民安、大葛、丁陈、大蒋6个村委会并入沈巷镇;将原五显集镇的兴隆村委会并入白桥镇;将原西埠镇的新建、工农、孙堡3个村委会并入香泉镇;将原腰埠乡整建制并入西埠镇,将原西埠镇的新建、工农、孙堡3个村委会划出;将原绰庙乡整建制并入石杨镇;保留姥桥镇、功桥镇、乌江镇、善厚镇等4个镇。区划调整后,和县辖10个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县常住总人口562036人,其中:历阳镇144733人,沈巷镇101875人,白桥镇36750人,姥桥镇48905人,功桥镇37839人,西埠镇46110人,香泉镇34160人,乌江镇55084人,善厚镇26354人,石杨镇29733人,安徽省和县经济开发区493人。

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将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区划调整后,和县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总人口54万人,辖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县政府驻历阳镇。

2011年11月,马鞍山市政府在和县境内的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规划建设郑蒲港新区,托管姥桥镇、白桥镇全境(总面积225平方千米,人口11.8万人;2012年1月4日,郑蒲港新区建设指挥部揭牌成立;2012年11月12日,省政府批复设立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