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历史沿革

凤阳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秦置钟离县。后有蚕富、燕(yān)、中立等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洪武七年析临淮县四个乡置凤阳县,为凤阳府治。据《明一统志》:“以在风凰山之阳,故名”。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省临淮县并入凤阳县。1949年属滁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复属滁县专区,1992年为滁州市辖县。

1985年,全县共辖7个区、3个镇,44个乡(镇),357个村民委员会,3439个村民小组,13个街道委员会;总人口56.65万,境内有汉、回、满、苗等22个民族。县政府驻地府城镇。1986年4月,将武店镇分设武店镇和武店乡,武店镇只管街道,属县领导,武店乡管农村,属武店区领导;同时设置门台乡,属门台镇领导。

1992年2月6日至3月中旬,凤阳县进行撤区并乡工作。整个工作分准备、实施、完善3个阶段进行,3月中旬结束。5月9日,县政府经请示滁县行署同意,将总铺镇的大通桥、大王府、潘家湾3个行政村划归府城镇管辖。1992年9月4日,县政府研究决定,对撤区并乡后规模过大的部分乡镇进行调整。调整新建的乡镇是:楼店乡、亮岗乡、二铺乡、宋集乡、李二庄乡、燃灯乡。

1997年末,凤阳县面积1920平方千米,人口67.7万人,辖15个镇、11个乡:府城镇、临淮镇、武店镇、总铺镇、板桥镇、大庙镇、西泉镇、殷涧镇、红心镇、刘府镇、大溪河镇、门台子镇、小溪河镇、黄泥铺镇、石门山镇、梅市乡、官塘乡、曹店乡、城西乡、黄湾乡、官沟乡、燃灯乡、亮岗乡、周圩乡、二铺乡、枣巷渔业乡。县政府驻府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凤阳县常住总人口683049人,其中,府城镇64679人、临淮镇40394人、门台子镇27771人、武店镇26508人、西泉镇35343人、刘府镇33688人、大庙镇23224人、殷涧镇11074人、黄泥铺镇14889人、总铺镇15495人、红心镇22567人、板桥镇11563人、大溪河镇14601人、石门山镇10797人、小溪河镇26155人、曹店乡11412人、亮岗乡13026人、周圩乡11773人、城西乡21858人、官塘乡30956人、官沟乡18358人、二铺乡14784人、黄湾乡20459人、枣巷渔业乡19769人、燃灯乡11704人、梅市乡12035人、宋集未批乡7023人、楼店未批乡26587人、李二庄未批乡30333人、城南未批乡11325人、风阳山未批乡8869人、花园湖未批乡4683人、清塘未批乡8376人、京山未批乡9030人、江山未批乡11941人。

2006年末,凤阳县辖15个镇、11个乡:府城镇、临淮镇、门台镇、武店镇、西泉镇、刘府镇、大庙镇、殷涧镇、黄泥铺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大溪河镇、石门山镇、小溪河镇、曹店乡、亮岗乡、周圩乡、城西乡、官塘乡、官沟乡、二铺乡、黄湾乡、枣巷渔业乡、燃灯乡、梅市乡。26个乡镇平均人口在2.8万人左右,其中有8个乡镇在2万人以下,最小的石门山镇只有1.1万人。

2007年5月10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凤阳县将26个乡镇撤并为14镇1乡:城西乡、门台子镇、府城镇整建制和临淮镇的山后街村委会、夫子郢村委会合并,设立新的府城镇;曹店乡、官沟乡、刘府镇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刘府镇;周圩乡、亮岗乡、大庙镇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大庙镇;二铺乡、板桥镇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板桥镇;黄泥铺镇和总铺镇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总铺镇;石门山镇、小溪河镇、燃灯乡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小溪河镇;梅市乡、红心镇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红心镇;撤销官塘乡设立官塘镇;撤销枣巷乡设立枣巷镇;临淮镇更名为临淮关镇;保留武店镇、西泉镇、殷涧镇、大溪河镇、黄湾乡。此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从2007年4月开始至2007年6月中旬完成。调整后的15个乡镇平均人口由原来的2.8万人增加到4.87万人,其中府城镇因合并原来的府城镇、门台镇和城西乡,人口由原来的6.9万人增加到13.3万人,达5万人以上的有7个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凤阳县常住总人口644895人,其中,府城镇135112人,临淮镇38164人,武店镇53679人,西泉镇35246人,官塘镇27242人,刘府镇64905人,大庙镇42761人,殷涧镇19129人,总铺镇37642人,红心镇24008人,板桥镇50171人,大溪河镇23130人,小溪河镇38032人,枣巷镇18380人,黄湾乡15423人,凤阳县工业园区21871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